【入菩薩行論】要義 第九堂

【入菩薩行論】要義 第九堂

2012/04/20

 

南投縣菩提心佛學會 堪祖仁波切講述

學會網 www.bodhi2240425.org

 


註:此非逐字文字稿,為便於大眾閱讀,文字有潤飾與增刪以符合書面文體,實際內容仍需以 堪祖仁波切上課為準。

 

仁波切:「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?」

 

弟子:「我朋友的鄰居,家裡開鐵工廠,他們家有一個女兒,是我這個朋友的小學同學。這個女兒因為吃減肥藥的關係,所以中風,必須坐輪椅。自從這個女兒中風以後,已經六年沒有跟外面的人說話了,唯一說話的對象就是照顧她的菲律賓女傭。我的朋友是她六年後第一個說話的對象。」

 

「這個女兒因為愛漂亮的關係,所以吃減肥藥,但沒想到吃了減肥藥後,居然中風,半邊臉都麻痺了,歪掉一邊。」

 

「我的朋友跟我說:『這個鄰居,家裡有做一件事情,對我們佛教來說,應該是不好的事情!』就是她們家有養雞,自己養自己殺,然後賣給人家。因為這個女兒的爸爸認為,現在外面的雞肉都是不健康的,雞隻有注射賀爾蒙、抗生素⋯⋯等等化學問題。所以爸爸就自己來養雞,而且都是用很天然的方式來飼養。我的朋友說,她無法確定,這個女兒是不是因為家裡養雞之後,才發生這樣的問題⋯⋯。」

 

「因為她們家是鐵工廠,一直都有生意,所以不缺錢,並不需要靠養雞為生。這個爸爸之所以會養雞,最大的用意,就是要讓大家都吃到健康的雞肉。」

 

「我想要問的是,仁波切您常常說做一件事情,動機很重要;我們做所有的事情,動機必須是好的,才可以說是做好事,最後才會得到好的結果。而這個爸爸他的動機是好的,他是為了讓大家都吃到健康的雞肉;至少對一般社會大眾來說,他的動機是良善的,出發點是好的。但是他所做的事,以佛教來說,卻是在造殺業。那這個中間的對錯該以什麼為標準?是不是我們說的做好事,還是必須要以佛陀所說的,以佛教的觀點,才能算是做好事」

 

仁波切:「應該是喔!我們說做一件事,有“前行”、“正行”和“結行”。前行的時候,動機很重要;正行的時候,見解很重要;結行的時候,迴向很重要。這三個都正確的話,我們可以說造下善業的因緣全都俱足了。」

「所以從這個上面,我們知道,做好事不是只有動機好就夠了。我們常會說:『我的動機是好的,我的出發點是好的!』但接下來就一定都是好的嗎?這不一定!」

 

「為什麼我們說正行的時候“見解”很重要,也就是做事情時,智慧很重要。很多人一開始的時候動機都很好,可是實際做的時候卻做得都不好,為什麼?我們會說:『因為他缺乏智慧!』所以正行的時候,智慧很重要。」

 

「正行的意思是實際在做這件事的時候。所以為什麼我們會說做事情的時候,只有慈悲是不夠的,還需要有智慧。為什麼呢?因為慈悲會執著啊!」

 

「前行的時候,你的動機是善良的,你的發心是慈悲的,可是實際在做事情的時候,缺少了智慧,你還是會執著啊!」

 

「我們常常都聽到人家說:『這個小偷是“義賊”,這個小偷是好的,他都去偷有錢人的錢來幫助窮人。』這個對我來說,他的動機很好,但是他做的不是很好!也有人會說,我都是為了⋯⋯,所以才⋯⋯。這種事情很多啦!」

 

「就像你剛才說的,為了人的健康,來養這種天然的雞,然後殺生。這個我覺得,他的動機一部分很好,可是對我來說這個還是“執著”。執著的意思是只考慮到一部分,沒有考慮另一部分。」

 

「平常我們說的“智慧”是指“了悟空性的智慧”,而“空性”跟“中觀”的意思是一樣的。中觀的意思是你要走在“中道”,你要處於“中間”。處於“中間”的意思是你不能執著,不能只想一部分而已,另一部分也要想。」

 

「不能說這件事情只要對人好就好了。對人來說,吃你養的這個雞,比吃外面的雞健康沒有錯。可是以佛教來說,你要殺這個雞,你要傷害這些眾生,這個你沒有考慮到。」

 

「對我們佛教來說,這樣就是執著,這是“偏執”,不是中觀。以中觀來說,你並不是走在“中道”。可以說你缺少了智慧,你是“偏執”,你只考慮到人類而已,沒有考慮到其他眾生。」

 

「所以,對於修行來說,也是不可以做這種事。你不能說:『我的動機都是好的!』動機好是一個部分好而已,可是你的動機是偏執的動機啊!」

 

弟子:「可是這個爸爸只是一般人,他沒有學過佛法,所以他也不知道殺生是不好的啊!」

 

仁波切:「對於一般人來說,當然會認為這個是好的。一樣的,我們習俗裡面也有很多這種事,比如說煮了一堆葷的食物,請鄰居來吃,大家都會讚嘆你啊。大家都會說:『這個人的心腸多好,這麼熱情,這麼樣好客,敦親睦鄰!』可是事實上,以佛法來說,這件事沒有一個地方值得讚嘆的。」

 

「我有沒有跟你說過,我大概十幾歲的時候,我們的一個鄰居,家裡養了很多犛牛。有一天,這個家裡的爺爺過世了,我們那邊的習俗跟台灣一樣,百日的時候會祭拜一次。為了百日這一天的祭拜,這個孫女殺了十七隻犛牛。我的媽媽她們全部都說,這個孫女非常孝順。可是現在我覺得,這個完全沒有孝順啦!對佛教來說,你傷害了爺爺,你這麼做替爺爺造下多少的惡業?」

 

「為了爺爺,妳殺了十七隻犛牛。可是這個氂牛是誰養的呢?也是爺爺生前養的,爺爺留下來的。所以後來我都覺得,家裡真的不要養牛、養豬、養雞、養鴨⋯⋯,不要養這些。如果你是養來救生、養來放生,這就很好。如果你是養來殺的,有一天你不在,你的家人還是會替你殺掉。」

 

「從前不丹的法律還沒改變之前,不丹為了拜拜會殺生。不丹每個家庭都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,可是拜拜的時候都是用葷食。大家都覺得拜拜準備葷食是應該的,沒有人說這個不好。連拜佛都是用葷的!拜拜的時候,你至少要殺一頭犛牛,有的人家裡沒有養犛牛,那就至少要殺一頭豬。」

 

「我們的村莊上去一點的地方,有另外一個村莊,那邊的習俗是拜拜的時候要殺一頭羊。誰來殺這個羊?功德主要殺這個羊!功德主是輪流的,今年輪到你當功德主,你要殺這頭羊。其他人都不能殺,就只有你能殺。聽起來很像回教的習俗一樣。功德主當場殺了這頭羊,就直接烹煮,大家將肉分一分,配一種很像壽司的飯吃掉。他們說這個羊肉飯是神的恩賜。有的人會帶回家,讓家裡的其他人吃。」

 

「可是後來不丹的法律改變了,是不丹國師改的。不丹國師:『以後的不丹,如果是為了你們自己家裡要請客,你們可以自己決定要請葷食的或素食,這個國家法律不會去干涉。可是如果是以佛法的名義,不論是修法祈福也好、祭祀超度也好、灑淨也好⋯⋯,就不可以用葷食,一率都要用素食。任何佛法儀式都不可以殺動物。當初不丹制定這條法律的時候,很多不丹人都反對,認為國家管得太多了。」

 

「去年,我舅舅家裡要拜拜,舅舅請我到他家裡去唸經。我答應舅舅,但是特別交代,要準備素食,不可以弄葷食,因為我的舅舅很喜歡吃葷食。但是舅舅就是不願意!」

 

「我要去唸經的前一天,舅媽打電話給我:『舅舅已經在準備葷食了!你趕快跟舅舅講。』我跟舅舅講,但是舅舅就是不聽。我跟舅舅:『那這樣的話,我沒有辦法去你家唸經了,真的很不好意思。』舅舅很不高興:『現在的國師,是比蓮花生大士還厲害嗎?以前蓮花生大士來不丹,住了這麼久,也沒有說不能拜葷食,這些都是不丹人上千年的習俗了。』」

 

「現在不丹的國師是第七十二任。舅舅:『前面七十幾任的國師,從來沒有一個人制定這種法律,這一任的國師憑什麼?』舅舅的意思是這一任國師想太多,管太多了。舅舅:『他當國師,去做佛法的事情就好,去管寺院、管出家人就好,為什麼要管到一般老百姓來?』舅舅非常的不高興。」

 

「因為不丹現在的法律規定,任何人只要佛法儀式用了葷食,就要罰款五千元。舅舅:『這個五千元我來付!我是一定要用葷食。』」

 

「我跟舅舅:『舅舅,這個你自己選擇,但是我真的就不過去了。什麼原因呢?我怕“業”!因為今天國師已經規定這個不能做,結果你做了。然後別人看到你做,也跟著做。然後另一個人又看到了,一個個都跟著你做⋯⋯。不丹也是民主國家,如果大家都這樣做,那國師也不能說什麼。然而,從什麼時候開始,大家不聽法王的話呢?從舅舅你這邊開始的!誰來主法的?我來主法的!所以這個裡面,我們兩個都有份!不丹從什麼開始又改回拜葷的,拜到什麼時候,這個裡面的業,我們兩個都有份。所以我不過去,舅舅你自己拜,或者請其他願意的師父過去。』舅舅聽完我說的話,很不高興。」

 

「後來晚上舅媽打電話給我,舅媽:『舅舅說還是請你過來,他不拜葷的。』然後我過去舅舅家。」

 

「我過去舅舅家的時候,我們平常早上唸經前會吃一個熱稀飯,因為冬天嘛,早上吃一些熱的會比較暖和。一般不丹早上的熱稀飯都會加一些豬肉。舅舅很喜歡吃這個稀飯,會特地早起吃這個稀飯,但是今天的稀飯沒有放豬肉,舅舅不起來。我們早上五點就開始唸經了,舅舅睡到十點鐘才起來。」

 

「舅舅起來的時候,也是一臉不高興,舅舅跟我說:『這一次我沒有請客。』一般來說,不丹家裡有拜拜的時候,都會請村裡的人來一起吃飯。舅舅:『我都沒有請人家來家裡吃飯,因為吃的全部都是“草”!』(笑)中午的時候,鄰居一個叔叔來家裡煮飯。村裡面誰的家裡拜拜,都會請他來煮飯。吃午餐的時候,這個煮飯叔叔:『師父,不好意思喔!今天煮得怎麼樣我不知道,因為都是菜,我不知道怎麼煮。』聽起來他跟舅舅的想法一樣,都是反對拜素食的。」

 

「下午我們修吉祥天母,一個老師父負責吹長嗩吶,這個要吹得很大聲。快吹的時候,這個老師父:『仁波切,不好意思,本來我就是沒有牙齒,沒有辦法用力,吹得不大聲,特別今天又營養不夠,吹到快頭暈。』(笑)」

 

「所以那一天,拜拜用素食,功德主反對,不請客了;煮飯的人不知道怎麼煮,也反對;唸經的人說他營養不夠,頭暈。我覺得,為什麼做一件好事,大家都不同意?」

 

「所以人的習慣不容易改,拜拜必須用素食,都已經是不丹國家的法律了,他還是不願意遵守。」

 

「去年八月我去妹妹家裡拜拜的時後,妹妹的爸爸也是不高興。我的妹妹跟我是同母異父,我都叫他叔叔。去年我去妹妹家裡拜的時候,也是用素食,叔叔一樣很不高興。叔叔沒有直接跟我們講,可是看得出來不高興,因為我們準備的都是素食,所以他不吃早餐,中午也不跟我們一起吃,妹妹說爸爸只吃一根辣椒而已。(笑)」

 

「可是我覺得,現在不丹法律已經規定拜拜要用素食了,所以我跟妹妹、跟舅媽都說,這個大家一定要一起努力,不要再用葷食來拜拜。」

 

「平常吃葷食還是素食,自己選擇就好。但是佛法儀式的時候就不要用葷食。用佛法的名義來殺生拜拜是真的很不好。」

 

「我們不丹家裡有人往生的時候,也會殺牛、殺豬,弄得很像台灣結婚請客一樣。這邊一堆人在哭,那邊一堆人吃得飽到不行。牛肉、豬肉、酒⋯⋯,什麼都有,什麼都要。所以我爸爸過世的時候,我才十幾歲,我心裡很不舒服,媽媽一直哭,家裡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時,還一大堆人來家裡吃,一下子家裡的東西通通都不見了。到底這些人是來幫忙,還是來吃飯的,都不知道,喪事弄得像請客一樣很熱鬧。我心裡很不舒服。」

 

「所以媽媽過世的時候,哥哥跟我說:『我不懂宗教,媽媽的後事都你來決定就好。』因為我哥哥是讀英語學校的,他不太懂這些。我跟哥哥說:『好,媽媽的後事都由我來處理就好!』」

 

「所以媽媽往生的時候,我辦大乘八關齋戒,我每天都辦八關齋戒。叔叔沒有跟我說什麼,因為叔叔平常很少跟我講話,所以他都沒說什麼。舅舅卻很不高興。第一個七的時候,舅舅天天都來罵,他罵我很不孝,怎麼可以這樣對待媽媽?」

 

「罵到第八天,我跟舅舅在廚房吵架了。舅舅:『你為什麼這樣對媽媽啊?為什麼不孝順,媽媽家裡有養牛啊!你為什麼都不殺來祭拜?』我跟舅舅:『舅舅!我覺得不一定要這樣子做,這些都是可以改變的。』舅舅:『這個是我們的習俗,我們的文化就是這樣。』我跟舅舅:『舅舅!媽媽現在還是不是不丹人,這個我們都不知道。不丹的習俗和文化,對不丹人來說很重要。但是媽媽現在已經不是不丹人了,因為她以經死掉了,這些不丹習俗和文化對她來說沒有用。對她有用的就是佛法,佛法方面,我懂得比你還要多。」

 

「舅舅聽完,真的生氣了,他覺得我一個晚輩怎麼可以不聽話,還跟他頂嘴?然後舅舅不再過來了。第二個七的時候,親戚朋友都來拜香,但舅舅就是不進家裡拜,在門口拜香,對不丹來說,這樣很不吉祥。」

 

「從這件事之後,舅舅不再跟我講話了,我的媽媽是1994年過世的,一直到2001年,舅舅才又跟我說話。這麼多年他一句話都不跟我說。」

 

「後來他跟我講話,之後我也常過去他家,有時候去他家唸經。一直到現在,他也常常會說,希望他死掉的時候,不要落到我的手上。(笑)舅舅說,我什麼都會弄得“空空”的。他用不丹的一些俚語講我,意思是媽媽走的時候,我什麼都沒有讓媽媽帶走,也沒有祭拜、也沒有請客、也沒有人來支持⋯⋯。」

 

「當時舅舅不再過來的時候,舅媽跟我說:『不好意思,舅舅不願意再過來了。』我:『沒關係,今天我這邊如果是結婚請客,我不請舅舅過來,我會不好意思。今天是我媽媽過世,舅舅沒有過來,他沒有不好意思,我不會不好意思的。我是家裡有人死掉,誰有過來、誰沒有過來,都無所謂。佛法的事情我自己知道,誦經持咒,我這邊有很多師兄弟,我們都會唸。村裡面一個人都沒有過來,我不會不好意思,他們自己沒有不好意思就好了。」

 

「有些時候叔叔會過來。妹妹平時不喜歡唸六字大明咒,因為她還小,覺得唸咒很無聊。可是叔叔來的時候,妹妹都趕快跑來佛堂跟我們一起唸。因為叔叔會一直碎碎唸:『為什麼家裡通通都沒有準備吃的東西?』意思是都沒有葷的食物。妹妹不想聽爸爸碎碎唸,所以她都趕快逃避,跑來佛堂跟我們唸六字大明咒。(笑)」

 

「有些時候叔叔在外面一直等,想要跟我講。我們都故意在裡面一直唸六字大明咒,都不出去。(笑)」

 

「所以有時候也會這樣。這些都是好的動機。他們也希望往生的人可以走得很好,而大家一起在這裡都很好。可以說他的是“好動機的顛倒見解”。見解是顛倒的,可是他的動機是好的。對他來說,他認為自己的見解是好的。可是我們都學過佛法,所以我們都知道,這個對往生者很不好。不只是對往生者不好,對於還在的人也很麻煩,花了很多很多的錢。」

 

「所以我都不太喜歡人往生的時候花很多錢。我覺得很多事情都是不需要的。這個時候習俗和文化都不是這麼重要。如果你是結婚,蓋新的房子來慶祝,這個我還接受。可是人過世,就不用花太多錢。」

 

「我爸爸過世的時候,媽媽借了不少錢來辦爸爸的後事。有些時候都只是怕鄰居,怕村裡的人講話,愛面子而已。只因為怕人家講話,所以有很多習俗要遵守,很多東西要弄,最後花了很多的錢。」

 

「所以我們做事情,只有動機好的話還不夠。做事情,不只動機要好而已,見解也必須要正確才可以。」

 

現在我們開始今天的上課,我們已經講到第八品。我們上個禮拜講的,禪定很重要。為什麼呢?對於還在學習的人來說,禪定很重要;對於實際修的人來說,禪定也是很重要。不管你還在學習,或者已經進入實修的階段,禪定都非常重要。為什麼呢?最少最少,你的心要定好,你的心沒有定好,你什麼都學不到。

 

舉個例子來說,這個學生不乖的話,他學習不到。可能他跑去玩、可能他在想其他的事情、可能他睡著,所以他不專心聽課,所以他學得不好。學得不好,做就更不用說。你連學都學不會,做事的話就不用說了。

 

所以對我來說,禪定不論在學習階段,還是進入實修階段,都是很重要。為了成佛、為了解脫、為了消除煩惱障、所知障,都要靠禪定。也不只是這些而已,我們這輩子,心不要很亂,這個也很重要。

 

我覺得一個人心亂的話,這個人可以說什麼都沒有。事實上,你住的、吃的、穿的⋯⋯,什麼都很好。可是當你心煩意亂的這個剎那,感覺自己很像瘋掉的人一樣,比生病還嚴重。生病有的時候還不會這麼不舒服,你心亂的時候,有多痛苦。

 

所以我們的心不要亂,心要定好。心要定好的話,要找到它的方法。我們的心沒有辦法自然而然地定好,如果心可以自然而然地定好的話,大家都會想要定,沒有人想要亂。可是大家碰到問題的時候,心都會亂,沒辦法定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也不知道定的方法。

 

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在菩提迦耶的時候,看到很多西方的白人,特別是美國人、法國人,來菩提迦耶修禪定,每天都在那邊打坐,看起來很像佛教徒一樣。事實上,他不見得是佛教徒,他就是為了禪定而來印度打坐而已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個剎那他很舒服、很快樂,他的要求就是這個而已,不見得是為了解脫還是成佛。

 

也有些⋯⋯,可能是佛教徒或一般人,去印度學習瑜珈。瑜珈也是一個修禪定的方法。為什麼呢?這個剎那你也會很舒服。

 

所以我們說,布施的功德,我們馬上就看得到嗎?看不到!持戒的功德,我們馬上就看得到嗎?看不到!佈施、持戒都有功德,有一天你一定會看得到,可是不可能今天馬上能看到。可是禪定呢?這個剎那馬上就可以看得到,你會感受得到。我上次跟你們說過嘛!你們回家都可以試試看,自己試試看。你做禪定一分鐘,這一分鐘很舒服,兩分鐘,有兩分鐘的舒服。

 

所以當你一直修禪定,越來越感受到禪定的感覺的時候,我覺得,真的是需要慈悲喔!沒有慈悲的話,你真的會什麼都不想做,你自己很想享受,因為禪定帶給你的這個感覺真的很舒服。

 

我們修禪定的時候,什麼都不用準備。錢財、物品,什麼都不需要。只要有吃的和住的地方就好。你有一個簡單的吃飯,有一個住的地方⋯⋯。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吃飯吧!有飯吃的話,連山洞都可以住。

 

這個時候我覺得真的需要慈悲,沒有修慈悲的話,你在禪定上面真的會執著,就像上個禮拜說的,某些小乘的阿羅漢一樣。

 

所以禪定的功德、禪定的快樂和舒服,馬上就可以得到,馬上可以感受到。不管是佛法、世間法,不管是對你的未來或現在,修禪定真的是非常重要。

 

拜佛我覺得是年輕的時候修,真的老的時候拜沒有幾下就沒有辦法了。這個是你年輕,身體還不錯的時候可以。念經呢,也是你眼睛很好,也是年輕的時候唸。真的老的時候,眼花也看不清楚,念久的話可能下巴還會掉下來。

 

我覺得真正可以一輩子修的,就是禪定。越老的時候你會越安靜,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。越老的時後,越沒有人找你,對不對?(笑)你越老的時候,不管你在哪裡,你想要安靜,真的有機會安靜,沒有人想找你聊天。可是老人都是想要找人聊天。所以我在不丹的時候,我都跟長輩講,這個是你很好的機會,你唸經、唸六字大明咒就好,人家不想跟你聊天,你不用傷心難過。我覺得不需要找人聊天。

 

我看到很多不丹的長輩傷心、不舒服,是因為家人不理他,家人不陪他聊天。長輩都會說:「他們一群在那裡,聊得很開心,我為什麼都聽不懂?」「我講的話,為什麼他們都聽不懂?」意思是,為什麼大家都不找他聊天。

 

我們一個鄰居阿嬤跟我說:「仁波切,是不是我的財產過去他們那邊以後,他們開始聽不懂我的話?」

 

「我的財產在我這邊的時候,大家都聽得懂我說的話。我的田地、我的房子、我的財產,我的天珠,都過去女兒那邊以後,女兒開始聽不懂我的話。是不是我們的重要性就是在這些財產上面而已?」

 

我覺得,應該會難過吧!對不對?因為以前大家都對妳非常尊重,都聽你的話,現在大家突然都不聽妳的話,妳說什麼人家都不理你的時候,妳的東西已經全部人家拿走了。這些人從小都是妳養大的,妳一定會非常不舒服吧。

 

所以我們大家現在都要準備好,自己要準備好,對不對?我們老的時候,也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吧!不管在寺院裡面,還是在外面,很多年輕人都不想跟你聊天。你講什麼話,人家都會跟你說:「外面不是你說的那樣子啦!你說的都是以前啦,現在外面不是你說的這個樣子。」聽起來好像我們不是住在這個地球上的人一樣。我覺得這個時候,你自己有修禪定的話多好,自己來修禪定就好。人家也覺得,我們家的老人很好,他非常的安靜,他沒有什麼要求。

 

我們在修禪定,他們看到的時候,會感覺到舒服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個剎那我正在舒服,我舒服的時候,人家看到我也會感受到舒服。他看到的時候會覺得非常的Peace,有這個老人,所以我們家裡變得很溫暖,不是很吵的;有這個老人,所以我們家裡變得非常舒服。

 

這個我們自己現在就需要練習,要修好,老的時候⋯⋯。我覺得每個人的問題都是差不多,年輕的時候不覺得自己會碰到這個問題,可是等到年紀跟他差不多的時候,碰到的問題都差不多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來修禪定。

 

你有修禪定的話,空性、智慧很有機會修到。連禪定都修不到,我覺得菩提心、空性、智慧要修到很難。所以為什麼要修禪定?也是因為要修菩提心和智慧,這個對我們來說很重要。

 

修禪定一開始什麼最重要呢?我以前跟你們講過,我們的地方很重要,修禪定的地方很重要。我們一開始學習的人⋯⋯,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要讀書的時候,一開始什麼重要?學校重要,你要先找到一個好學校,然後你會讀得好。我一開始做生意,也是地點重要。真正我生意好起來以後,不管我去哪裡都可以做到生意。可是一開始做的時候,你選擇的地點就很重要。

 

我們一開始學習禪定,也是地方很重要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地方呢?我覺得在台灣,我們自己的家裡就好。這個對修禪定來說,是因緣俱足的地方,因為很和平。

 

我們修禪定,第一個就是地方要和平,然後要很安靜。平常我們認為台灣比較吵。可是我覺得看時間,早上比較早的時候很安靜,晚上也是很安靜。我在台灣去過你們的家裡,我覺得你們每個人的家裡都很安靜耶,沒有很吵的。像我知道,本立你們家就很安靜。

 

本立:「沒有,我們家的狗很吵。早上五點就開始亂叫」(笑)

 

仁波切:「我覺得,狗的聲音不會影響到禪定。」

 

我覺得動物的聲音,對修禪定也幫助耶!也不見得所有的動物啦!可是一般來說。我覺得人的聲音會影響到我們的禪定。狗的聲音、風的聲音、水的聲音、動物的聲音,對我來說不會影響到禪定。

 

早上我覺得早一點起來,很安靜。因為台灣有些人住在都市,一定會比較吵,有些人家裡會看電視,也會吵到。我覺得要找一個時間,自己排一個時間,排一個修禪定的時間。我覺得早上來修禪定比較好,早上大部分都比較安靜,你早一點起來修。

 

我們佛經上講的禪定的地方有五個條件,這個臺灣全部都具足,你們每個人的家庭都具足。時間來說,我覺得選擇早上,大家都早上早一點起床。你比家人早半個小時起來就好。一開始打坐時間不用長,短短的時間就好,而早上的時間修禪定是最好的。

 

我覺得早上跟我們小時候一樣,晚上跟我們老的時候一樣。上次我們提過這個,對不對?我們老的時候跟晚上的狀況比較像,因為我們白天碰到很多問題,到晚上已經累了,精神比較不好;而我們小時候跟白天的狀況比較像,精神比較好。所以禪定還是早上修比較好。

 

平常在家裡修就好了,平常有機會可以去山上。可以去南投的溪頭,還是其他台灣山上,都好!去那邊對你的身體也很好,家人可以帶去溪頭,也不用花錢,也對心理有幫助,在那邊練習禪定,溪頭是很好的地方。

 

一開始修禪定的人,安靜、和平很重要,大自然也非常重要。你要輕鬆、妳要自然、你的心要開、你的心要寬,這個都是要靠大自然。所以我們會說,不要破壞大自然,大自然破壞了,有一天人沒辦法輕鬆。因為沒有這個自然,人不容易輕鬆。人碰到自然,人會變得自然;人變得自然,人就會變得輕鬆。

 

所以到山上的時候,我們人都有這種經驗,你的心自然就會開,自然就會輕鬆。我們說的想很多,都會沒有,自然會不見。

 

我在塔須的時候,寺院附近有一個小小的山-銅色山。我在那邊修禪定的時候,真的是不一樣。現在我們塔修寺住持-索南耶謝,他回塔須之前,我在尼泊爾跟他碰面。我跟索南耶謝說:「你回到寺院之後,有時間就去這個山上修禪定,我在那邊修的時候,差一點點了悟空性⋯⋯。」(大笑)因為我怕,所以我趕快下來,萬一我了悟空性的話就不得了了。(笑)開玩笑的。

 

因為在這個山上思考空性的時候,跟平常完全不像,你的心會非常清楚。那個時候我覺得,原來自然很重要,大自然真的是很重要。因為塔須那邊的地都很寬闊,特別在那個山的時候,什麼都看不到,什麼聲音都聽不到。村莊、人,什麼都沒有,全部都是山而已,到了這個地方,很像整個地球只剩你一個人而已。這樣修的時候,你怎麼觀想都很容易,所以我跟索南耶謝說,我在那邊差一點點了悟空性。

 

所以我們在溪頭也是這樣子。你去溪頭,最上面的那邊,非常的安靜。以我的經驗來說,一開始我們打坐的人,盡量在不要看到有人、車、房子的地方。我們盡力要在看不到人、看不到車子、看不到房子的地方。要找都是看到山、海、森林、湖泊⋯⋯,這種地方。你什麼都看不到的時候,你心裡的煩惱也就自然會少。你在山上最高的地方,看到的都很寬廣,你的心自然也會寬廣。

 

所以我去溪頭最上面,神木再走上去17公里的地方,到那邊最上面的時候,真的不一樣。在那邊打坐真的不一樣。

 

有一天我在那邊碰到一個師父。我一到,師父看到我就出來,請我進去喝茶。師父問我從哪裡來的?我說我從不丹來。師父:「我俗家同修最近也說,她認識了一位不丹的仁波切。」我問師父:「那位仁波切叫什麼名字?」師父:「堪祖仁波切。」我:「堪祖仁波切就是我!」我和師父的同修在台北認識的,沒想到在溪頭最高的山上遇到,我覺得很巧耶。師父馬上打電話給他的同修。

 

所以,我覺得一開始修禪定,要找這種大自然的地方。如果有機會到這種大自然的地方,你稍微練習一下打坐。台灣有很多公園,早上很早去的時候,人很少,都是長輩,都是來練氣功、打太極拳的長輩。我以前住中興大學附近,早上大概三、四點鐘左右,到中興大學的時候,裡面都是長輩。

 

有一次我自己時間看錯了,凌晨兩點就到中興大學裡面去,我覺得怎麼跟平常完全不像?後來牆壁上有一個時鐘,一看,原來才凌晨兩點,我嚇一跳,趕快要跑回去,我怕警衛認為我是小偷,來抓我。我邊走邊擔心害怕,後來聽到另一邊有聲音,有五六位長輩,他們已經開始放音樂,要跳舞了。我趕快到他們旁邊走路運動。

 

平常我都是三點多接近四點到,這次我看錯時間,凌晨兩點就到中興大學。

 

所以我覺得早上到台灣的公園,也很安全,有很多長輩在那邊。我覺得到那邊練習打坐,對你的身體很好,對你的修行也很好。

 

我覺得台灣的公園和我們不丹的佛塔很像。我們那邊的佛塔,早上去的,我們說都是真正的修行人,因為都是長輩,都在那邊繞塔、念六字大明咒。晚上去的,都是年輕人,找朋友,約在佛塔見面。所以晚上去佛塔的都是假的修行人,早上去的才是真的修行人。(笑)所以有些師父都不太敢晚上去繞塔,怕人家說他也是假的。(笑)

 

所以去公園裡面,也是接近自然,在那邊修禪定也很好。

 

不管你在家裡還是到這些大自然的地方,山上、湖泊、海邊。你坐的時後,後面要高一點點,前面低一點點。像我們現在佛堂的這個坐墊這樣,這個就剛剛好。

 

我來台灣的時候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坐墊,不丹、印度、西藏都沒有看過這種坐墊。台灣的這個坐墊做得很好。台灣很多佛教的東西真的都做得很棒,做得很好。坐墊要後面高一點點,前面低一點點,這樣子腿比較不會痠痛。

 

接下來是身體的部分。我們平常都會雙盤,如果你們可以的話就雙盤,右腳在上面,左腳在下面。手結法界定印。你們有練習過嗎?有空要練習。後面身體要自然挺好,肩膀要開。

 

舌頭要頂上顎,頭稍稍往下微收下顎。坐久了以後對你的呼吸有幫助。眼睛自然往下看。眼睛微閉,但不要全閉。

 

我們所說的毗盧七支坐法。一、盤腿,跏趺座或半跏趺座。二、身體要自然挺好。三、肩膀要開。四、雙手結定印。五、舌頂上顎。六、微收下顎。七、眼睛看下方。微閉,但不要全閉。以上是禪修身體的部分。

 

如果你腳不舒服,腰不舒服,起來走路、經行也可以。這也是修禪定的方式,也是佛陀傳下來的方法。佛陀成佛後的第二週,在印度菩提迦耶做經行。佛陀成佛後的第一個禮拜,在菩提樹下打坐,第二個禮拜做的就是經行。你們也可以做經行。

 

我們在台灣要做經行的話,很多地方都可以做。很多公園都弄得很好。做經行的話,我覺得就不要穿鞋子,赤腳比較好。

 

我這次去菩提迦耶的時候,做了經行,這個對我幫助很大。因為在那邊,我也沒辦法打坐很久,會昏沈、想睡覺,可能是天氣熱的緣故。昏沉的時候我都會起座,我沒有穿拖鞋,在草地上面走。以前我有香港腳,在菩提迦耶我發現的時候,香港腳已經好了,我覺得一定是因為在這個草地上行走的緣故,因為我在那邊走了三個多月,身體也不會不舒服,覺得很健康。

 

我覺得經行對我的幫助很大,第一個我們不會睡著,第二個心不會跑掉。

 

當你在經行的時候,心一跑掉想別的事情的時候,你的身體會非常明顯的感受到。有時候連身體都會動,可能是氣有擾動到的緣故。你坐著的時候,心跑掉了,可能你還不會感受到。可是站著經行的時候,當你專注在經行,心一跑掉想別的事情,身體都會動。所以你就會知道自己的心跑掉了,應該繼續專注在經行上面。

 

經行來修禪定也可以,打坐來修禪定也可以,甚至也有看過躺著修⋯⋯。這些都是沒有固定的,個人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來選擇。

 

接下來我們來講禪定的障礙,我們說禪定的“所應破”。我們修精進時,障礙是懈怠;修忍辱的時候,障礙就是瞋恚。禪定的障礙也有,禪定的障礙簡單來說,心昏沉和跑掉,我們說昏沉和掉舉。昏沈就是想睡覺,掉舉就是想其他事情。

 

昏沈這個問題大家都差不多。掉舉的話,每個人的問題都不一樣。入行論講這個的時候,都是在講女生身體的過患。

 

入行論第八品的前段,都是在講女生身體的過患。為什麼呢?因為一個人來說,今天我沒辦法專心,就是因為我會想其他事情;我會想其他的事情,就是因為貪心的緣故。以一個男生來說,因為會想女生,所以沒有辦法專心。

 

寂天菩薩第一次講入行論的地方是那爛陀佛學院,那邊來聽的都是男眾師父。以一個男生來說,他的問題就是這個,所以寂天菩薩特別講女生身體的過患。不代表佛教歧視女生、女生的地位很低,不是這個意思。因為是跟男眾師父講法的緣故。

 

如果是跟女眾師父講,就要講男生身體的過患。很多人會誤會。我去不丹的大學講入行論的時候,很多女同學誤會這個。她們問:「為什麼佛教特別要講女生身體的過患,男生的不講?」男生和女生身體都是血肉,有什麼差別?我跟她們說,我們要知道寂天菩薩開示的對象是男眾師父,為了讓他們專心禪修,不要想女生的緣故,所以講這個,並不是因為女生在佛教的地位比較低。

 

我們有些佛經有說:「下輩子不要當女生。」也不是因為歧視女生、女生地位低的關係。佛經裡面也有說過,下輩子不要當國王、下輩子不要當寺院的住持、下輩子不要當管寺院規矩的老師⋯⋯。為什麼?因為有些人當了住持,結果造了不少的業⋯⋯。這個是龍樹菩薩寫的祈願文提到的。龍樹菩薩認為,你當了一個寺院的住持,結果要造這麼多的業,那最好是不要當。你當了一個國王,結果要造這麼多的業,那最好下輩子不要當這種國王。妳當了女生,結果要受這麼多的苦⋯⋯。因為以前的印度,女生的地位很低,受很多的欺負,要受很多苦,要生小孩,照顧家庭,沒有自由,沒有機會受教育,更沒有機會學習佛法,所以最好不要當這種女生。所以我們要說“這種”,不要當這種國王、這種住持、這種命運的女生⋯⋯。不是因為女生的位置低,男生的位置高,佛法來說,男女平等。為什麼呢?因為佛法看的都是“心”,有沒有能力,都是看你的心,不是身體。

 

以心來說,女生代表智慧。男生代表慈悲,女生代表智慧。慈悲和智慧,沒有哪個好哪個不好,沒有誰高誰低。所以對佛教來說,男女沒有誰的能力高,誰的能力低,也沒有地位誰高誰低。

 

有人在這個上面會誤會。入行論之所以會講女身過患,原因是這個。

 

我們在修禪定的時候,一定先要觀想女生身體的過患,或者男生身體的過患嗎?也是不一定,不一定要觀想這個。要看你的問題是什麼。比如說,要是我的問題不是男女的問題,而是錢的問題,我很愛錢,因為這樣所以我沒有辦法修禪定,那你就必須要觀想錢的過患。也有人錢不缺,什麼都不缺,但是他就是要有名,他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有名。為了有名,我沒辦法修禪定,那你就必須要想有名的過患。

 

所以每個人的煩惱都不一樣,沒辦法修禪定的問題都不一樣,對不對。剛剛說的全部都是掉舉,另一個問題是昏沈,昏沉的問題大家都差不多。

 

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自己沒有辦法修禪定的問題在那裡,我沒辦法修禪定,我的問題是什麼?知道以後,你要找這個問題的對治法。

 

就像剛剛說的,想女生身體的過患就是一種對治法,他的問題就是他會一直想女生。想錢的過患也是對治法,有些人就是會一直想賺錢,而沒辦法修禪定。這個我們自己看看,我的問題是什麼,然後找它的對治法。

 

接下來呢?我們開始修禪定,修禪定的傳承有兩個,一個是“九住心”,另一個是“斷五過,依八行”。就像我們修菩提心有兩個傳承,一個是“自他相換”,另一個是“七支因果”。以阿底峽的傳承來說,你要修菩提心,就必須要修七支因果;而寂天菩薩的傳承來說,你要修菩提心,就必須要修自他相換。

 

禪定的傳承也是兩個,一個傳承來說,你要修“九住心”,另一個傳承來說,你必須要修“斷五過,依八行”。這兩個傳承聽起來不一樣,但其實意思差不多。我先講“九住心”。

 

九住心第一個叫“內住心”,內住心的意思是,你必須要找到一個專注的對象。對我來說,我專注的對象就是“綠度母”。可是以我們入行論來說,禪定品所講的專注的對象是什麼呢?就是“自他相換”,也可以說是“菩提心”。

 

入行論第八品的“所緣境”就是“菩提心”。所緣境就是專注的對象。比如說,當我看這個杯子,我眼睛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杯子。我在打坐的時候,觀想“綠度母”,綠度母就是我的所緣境。所以第一個,就是要找到你專注的對象,就是找到你的所緣境。

 

九住心的第二個“相續心”,相續心的意思是,你已經找到專注的對象,比如說-綠度母,接下來,你還要持續下去,每天都做、每天都要做。相續心的意思是,要持續下去,每天都要做。

 

簡單的說,你找到一個專注的對象後,你還要每天持續專注下去。

 

九住心的第三個“安住”。你繼續專注下去的時候,一定會碰到問題,可能是昏沈,可能是心跑掉了,這個時候你一定要找對治法,解決你的昏沈和心跑掉的問題。解決這些以後,你還要繼續下去。這個是安住的意思。

 

平常我們不容易找到一個專注的對象,找到以後我們不會繼續,繼續以後,碰到問題,我們都會失望,會放棄。我們會說:「啊!這個我做過、這個我修過,但是我做不起來、我修不起來。」有人會這樣嘛!他會說這個我學過,可是就是學不起來,所以都放棄。我們修禪定的時候也是一樣,我們跟他說:「你修這個好不好?」他會回答:「這個我修過啊!可是修不起來。」意思是,他在九住心的第三個“安住”,他就以經放棄了。

 

你碰到問題的時候就是要找對治法,問題就是兩個而已,可能是心跑掉,想其他事情;可能是昏沈,睡著了。這個時候你要找對治法,來解決這個問題。解決問題後還是要繼續下去。

 

這樣繼續下去,接下來是九住心的第四個“近住”。到了“近住”,最少最少是我們禪定做了幾個禮拜之後的狀況,做了幾個禮拜之後的事情。

 

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今天在觀想度母,這個是九住心的第一個“內住”。我每天都在觀想度母,這個是九住心的第二個“續住”。觀想度母的時候,有時候我心會跑掉,有時候我會昏沉,我都是想辦法解決問題。解決問題後,我繼續修下去,這個是第三個“安住”。

 

這樣持續作下去幾個禮拜後,對我來說,我多多少少有一些經驗,跟之前不一樣。以前我不容易專心,現在我比較容易專心;以前我觀想度母,連一分鍾都沒有辦法,今天我可能一兩分鐘沒有問題。這個時候我還要做什麼呢?你觀想一分鐘沒問題,兩分鐘沒問題,這個時候,你要觀想清楚一點,你的“所緣境”要清楚一點。一開始我們沒辦法觀想得那麼清楚,就像我們看一個東西,一開始沒有辦法看得那麼清楚,我們要專心的看久一點後,會比較清楚,對不對?

 

九住心的第四個“近住”意思是你的所緣境要再觀想得更加清楚一點。怎麼樣弄清楚呢?我一開始觀想度母的時候,我只觀想她大概的形象,臉、兩個手、兩個腳、身體,大概就這樣而已。我沒有關想她的眼睛怎麼樣,頭上有戴什麼、身上有戴什麼、耳朵有戴什麼⋯⋯,我沒有想得那麼清楚,我是大概觀想,度母就是綠色的,兩個手、兩個腳,姿勢就是半跏趺坐,我大概觀想的就是這個樣子。可是幾個禮拜以後,我跟以前不一樣,多多少少比較有經驗,我觀想的時候,不會想其他的事情,心已經不會跑掉,這個時候你開始一點點的觀想她的眼睛是怎麼樣,她的嘴巴是怎麼樣,她的鼻子是怎麼樣⋯⋯,慢慢慢慢,一點點一點點的,你會觀想得越來越清楚、越來越清楚。這個是第四個“近住”。

 

接下來,九住心的第五個“調順”,這個也是修了好幾個禮拜以後的事情。

 

我們一開始修禪定的時候,時間越短越好。這個我們大家都記得這個,可以嗎?很多人一開始修,就好幾十分鐘,好幾個小時。有人說他打坐兩個小時,這個對我來說,我不太相信。可能你是真的與眾不同,過去生有累積下來,我們不知道。這輩子一開始學習的人,馬上說他打坐兩個小時,對我來說我真的不相信這個。我覺得幾分鐘、幾分鐘。

 

我覺得時間短短,但是要做好,品質要好。打坐做得好,品質好,時間只有短短的沒關係。我一開始修禪定的時候,只有一分鐘而已。

 

可是九住心的第五個“調順”,是指過幾個禮拜以後,我多多少少有打坐經驗以後,我時間稍微拉長一下,兩分鐘;我做一分鐘沒有問題的時候,拉長一下時間,變成兩分鐘。兩分鐘沒有問題以後,拉長一下時間到三分鐘。慢慢增加到五分鐘、十分鐘、半個小時、一個小時⋯⋯,慢慢慢慢到整天。到最後有的師父一打坐就是幾個禮拜,不用吃飯,甚至有師父可以幾個月。我們說的肉身菩薩,他已經好幾年,肉身不腐,有的人說他已經往生,有的人說他還沒往生,他也不需要吃飯。有些師父到山洞裡面修行,帶的東西很少,好幾個月都不出來,到底他吃什麼?對我來說,他就是靠禪定。

 

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睡得非常順的時候,會肚子餓嗎?不會!有些時候,睡到中午,我沒吃早餐,忘了。我覺得,有些時候,打坐也會做過頭,吃飯都會忘記,都是專心一個地方的時候。就像我們看電視,融入了電視的劇情,媽媽跟我說什麼,我都聽不懂。我的耳朵不是塞起來,耳朵是開著的,但是媽媽說什麼我都聽不懂。有些師父在打坐,或者看書,侍者送早餐過來,等到中午送午餐的時候,發現他早餐都沒有吃。然後侍者送中餐給師父,等到晚上要送晚餐的時候,還是發現中餐都沒有吃。為什麼師父都整天都沒有吃飯?因為他融入了,他在專心。這個我們大家都有經驗,對不對?只是我們融入的對象不一樣而已。(笑)融入我們大家都有融入過,在電視上面、歌曲上面,故事上面,我們有融入過吧?有些時候看電影,旁邊人家做什麼我們完全不知道。有些時候電視讓我們很感動,那個剎那我們完全融入在劇情裡面。我自己也不知道,等到知道的時候,發現自己已經流眼淚了。

 

所以專心我們有都有經驗,可是專心的所緣境,專心的對象不一樣。

 

所以這些都是九住心的第五個“調順”,就是打坐幾個禮拜以後,你的時間要拉得越來越長、越來越長。一開始打坐時間不要長,短短的就好,慢慢慢慢的,時間要拉長。然後有一天,長時間打坐都沒有問題。

 

然後是九住心的第六個“寂靜”。它的意思是,我們會昏沉。九住心得第六個是“寂靜”,第七個是“最極寂靜”,哪一個會先?我覺得,這個每個人都不一樣。有的人的問題是沒辦法專心,他馬上就會想其他的事情;有的人無法專心的問題還好,可是他的問題就是會昏沈、會睡著。所以第六個“寂靜”,第七個是“最極寂靜”哪一個會先發生,都是看個人。

 

而這邊九著心的傳承來說,第六個“寂靜”,是心會昏沉的問題。心昏沉的時候怎麼辦?對我來說,要吃少一點。為什麼佛教要持午、過午不食?重點就在這裡。因為過午不食的話,你比較不容易睡著。容易睡著的原因可能是你疲累,所以會睡著;可能是你吃得太飽,也會睡著;可能是身體不舒服,吃藥等等,也會睡著。有很多原因會睡著。

 

我們之所以過午不食,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。晚餐吃得太飽,晚上沒辦法念經,沒辦法打坐,一定會睡著。到了早上,變成起不來。特別是你吃葷食的話,更加容易睡著。以前我在不丹小時候吃葷食,我覺得吃了葷食後和吃素食不太一樣。你吃葷食,而且晚上吃得很飽,吃了很多肉,晚上馬上會睡著,早上起不來。起來後你的頭腦都不清楚,還是昏昏沈沈。吃素吃飽,晚上也不會睡著,早上起來,你的頭腦還是清清楚楚的。

 

所以我覺得人還是要吃素比較好,吃素的話,你的腦和心都會比較清楚。吃葷和吃素,頭腦清不清楚還是有差別的。所以佛陀為什麼說要過午不食?佛陀沒有說過午不能喝東西,因為喝東西影響不會那麼大,吃東西的話,就怕會昏沉,會想睡覺。

 

所以如果打坐的時候,你容易昏沈的話,我覺得要吃少一點,這樣你不會睡著。也有一些比較粗的方法,比如說起來走一走、吹風、洗臉、拜佛⋯⋯。有的人禪定快睡著時會唸經、看書⋯⋯,這些都是對治昏沉的方法。可是如果你已經不昏沉了,比如說打坐快睡著了,起來拜佛,你已經不昏沉了,不昏沉以後,你還是要繼續打坐,剛剛九住心第二個“續住”所說的,要繼續。

 

九住心的第三個“安住”,是我們碰到問題的時候要找對治法。第六個“寂靜”和第七個“最極寂靜”和第三個“安住”它們會同時的。第六、第七,我們都說會和第三同時,也就是碰到問題時要解決。解決了問題以後,還是要繼續。你觀想空性也好、觀想自他相換也好、觀想無常也好、觀想無我也好⋯⋯。對我來說,我都觀想度母;對你們來說,你們觀想阿彌陀佛。觀想度母也好,觀想阿彌陀佛也好,碰到第六個“寂靜”-碰到昏沉的問題的時候要對治,對治好了後,你還是要繼續。

 

九住心第七個“最極寂靜”,心跑掉的問題。心跑掉的時候,就像剛剛講的,每個人心之所以會跑掉,原因都不一樣,所以每個人的對治法都不一樣。有的人是想錢的事情、有的人是想有名的事情、有的人是想男女感情的事情⋯⋯。每一個人想的都不ㄧ樣。可是不管你想的是哪一個,對我來說,最有用的對治法就是觀想“念死無常”。你一想到“念死無常”,你的心不容易跑掉。當心裡想其他事情的時候,都要想到:「有一天我會死掉喔!」什麼時候我會死掉,我不知道,可是當我的氣呼出去,不回來我們就一切都結束了。

 

有時候我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,都很好奇,氣呼出去還可以回來;如果氣不回來,我就什麼都結束了。

 

想到這個的時候,不論做什麼事情,都會覺得沒有什麼意義,對不對?自然而然其他的事情都不會再去想了。當我的氣呼出去不回來的這個時候,對我有用的就只有佛法;這個時候佛法有用,這個時候禪定有用,其他的都沒有什麼用。想到“念死無常”的時候,心不會跑掉。

 

如果還是會亂想的話,就要想這些亂想的過患,把心從亂想中拉出來,告訴自己:「我從以前到現在,我的問題都是這個!我都是在亂想這個。沒有人知道我在亂想,但是我知道是我自己在害我自己。」「我的父母有給我這個機會,我的師父有給我這個機會,每個人都給我這個機會,可是私底下我自己害我自己,沒有人知道,我都是在這裡亂想。」所以呢?自己害自己,從以前到現在,我的問題都是這個。對我們來說,好像魔一樣,這個就是我的障礙,這個就是我的魔鬼。所以要想“亂想”的過患。

 

已經亂想了,要告訴自己:「不要想、不要想。」自己不願意想就不會再想的。為什麼我們會亂想,為什麼我們會一直想其他的事情,大部分也都是因為我們自己願意的。自己不願意的話⋯⋯。有些人說:「我沒辦法控制,我控制不住自己,怎麼辦呢?」這是因為你不願意啊!你願意的話,自己的部分,自己願意的話,多多少少都可以控制的,這個我們大家都有經驗。

 

我們要控制別人,不是那麼容易,我沒辦法控制本立的心,我可以控制本立的身體,把他抓起來就控制他的身體了嘛!可是心沒有辦法控制。

 

我們的佛陀什麼時候生起菩提心呢?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不是一開始就是佛嘛!佛陀過去生是一個國王的兒子,一位王子。一個馴象師供養國王一頭大象。有一天,國王騎這頭大象到山上,這頭大象是一頭公象。這頭公象到山上一聞到母象的味道,突然像瘋掉一樣狂奔。國王趕緊問這個馴象師該怎麼辦?馴象師:「國王不好意思,我們趕快抓住樹枝,讓這隻大象走吧!」於是馴象師和國王兩個人都抓著頭頂上的樹幹,讓大象跑了。之後,國王非常的不高興,罵這個馴象師,然後回到皇宮。

 

國王回到皇宮後幾天,這頭大象自己跑回來了。馴象師請國王來看大象,跟國王:「這頭大象現在很乖!」國王:「那以前為什麼不乖?以前你也說牠訓練過,後來我們在山上的時候牠卻一點也不乖」馴象師:「國王,我雖然可以控制這頭大象的身體,但是卻沒有辦法控制牠的心。」國王:「那麼,有誰可以控制牠的心呢?」馴象師:「佛可以。」這個時候的 釋迦牟尼佛是國王的兒子,他跟在國王旁邊,這是他第一次聽到佛的名號。這個王子也是有善根,很聰明的一個人,他覺得:「要改變眾生的心的話,就一定要成佛。」因為佛可以控制眾生的心。所以這個王子:「為了眾生,我一定要成佛。」,這是他第一次發願。這個時候,他是一個國王的兒子。

 

所以我們沒辦法控制人家的心。可是我們自己的心,多多少少都是可以控制的。願意不願意而已。所以很多人都會說:「我修禪定的時候,都會想這個,都會想那個⋯⋯。」因為你的習慣就是這樣子。你的習慣要改,這個完全要靠自己。你願意或不願意而已。你願意,要改自己的習慣,不會有什麼大問題;你不願意,也是沒有人有辦法幫你改。所以要想這些“亂想”的過患。

 

九住心的第八個“專注一趣”。這個是已經快得到禪定的情況。快得到禪定時,我想做禪定一個小時,一個小時沒有問題;想做兩個小時,兩個小時也沒有問題。所以有的人會認為:「我是不是已經得到了禪定?」他認為:「我只是不做而已,要做的話,隨時都可以做得到。」所以他都放棄了。也有這種問題。

 

所以“專注一趣”的意思是,你已經到了這樣的程度:你不做而已,若是想做的話,想做一個小時,可以做一個小時沒有問題;想做兩個小時,可以做兩個小時沒有問題。但是這個狀況還不代表你已經得到禪定,所以你還不能放棄,還要繼續做。為什麼呢?因為還在努力當中,你還不是這麼自然。你也是還在努力,你還是覺得,我要來做禪定,我想做一個小時,一個小時沒有問題;想做兩個小時,兩個小時沒有問題⋯⋯。這個還不是很自然,他的禪定還不是很自然,還在努力當中。

 

所以這個是九住心的第八個“專注一趣”。這個狀態很像得到禪定一樣,可是還是要一點點準備,還是要努力,還不是自然而然。這種狀態叫“專注一趣”。

 

九住心的第九個“等持”。“等持”的話,完全不需要努力,非常自然而然的,你就可以做得到。這個時候的我來觀想度母,很像我在觀想我的媽媽一樣。我要觀想媽媽,不需要努力,對不對?很自然。我要觀想你們大家,也不需要努力,很自然。可是我觀想度母,我要努力,也會碰到心跑掉、昏沈、會累⋯⋯等,很多問題。可是到“等持”的這個階段,我已經做到非常自然就可以觀想到。但是這個時候我就已經得到了禪定嗎?還沒有!我還沒有得到禪定。這個時候自然當中,你還需要得到一個,就是“身心輕安”。身體的輕安,和心的輕安。

 

輕安的意思你們都知道嗎?就是很舒服,對不對?當我很自然的在做打坐的時候,不要說會累了,我已經到了非常舒服的程度。很像我們現在很疲累,睡覺的話會感到舒服嘛!對不對?這種睡覺的舒服不能跟我們打坐的身心輕安比!身心輕安的時候,你做這個打坐非常自然,非常舒服,你要做幾個小時都可以的。這個時候的打坐很自然,不只是你的心可以專心,不只是你的心很舒服,你的身體也會非常的舒服。你在這個打坐上面可以很舒服、可以很快樂,這個時候你已經得到禪定了。

 

因為這個禪定很舒服,很快樂,所以很多人得到禪定的時候,會以為自己已經得到了“解脫”,跟解脫搞錯了⋯⋯。

 

這個事實上的狀況我不知道喔!可是一般來說,我們佛教會說大部分印度教修禪定的人,得到禪定的時候,會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解脫。

 

因為解脫都是快樂的,而且是永遠的快樂;可是禪定並不是永遠的快樂啊!

 

禪定的快樂是非常的快樂,我們世間一般的快樂都沒辦法跟禪定的快樂比,禪定的快樂是非常的快樂、非常舒服;可是卻不是永遠的。

 

沒有煩惱,不代表已經消除了煩惱,煩惱只是暫時壓住而已,有一天碰到問題的時候,還是會生起煩惱。

 

修到禪定的人,永遠都不會生氣嗎?不一定,看他修的程度,碰到問題,可能他還是會生氣。修到禪定的人,貪心不會出來嗎?不一定,他碰到問題的時候,貪心也是會出來,他的貪心都只是壓住而已,跟我們現在的生氣比較像。我們現在心續當中都有瞋恚,但是現在這個剎那只是暫時壓住,一不小心的話,生氣還是會出來。

 

所以禪定的快樂是非常的快樂;但是卻不是永遠的快樂。可是有些印度教⋯⋯,也不只是印度教,有些人得到禪定的時候,認為自己得到了大手印;得到禪定的時候,認為自己得到了大圓滿。可是事實上並不是。真正要得到大手印或者大圓滿,你還必須要得到智慧。你用禪定來思考空性的時候,你會得到智慧。還沒得到智慧之前,你得到的只是一個禪定而已,並不是得到大手印、大圓滿,也不是得到解脫。

 

所以有人在禪定的時候因為很快樂、很舒服,就以為自己已經得到了解脫;可是有一天當他下地獄,他對解脫會生起非常顛倒的見解,他會認為根本就沒有解脫這一回事。因為他修的並不是見解,他修的只是禪定。所以,你要得到解脫還是要靠智慧,光有禪定是不夠的。

 

以上我們講的是禪定的其中一個傳承。

 

另一個修禪定的傳承叫“斷五過,依八行”,這個跟九住心同時都會修到。你修“九住心”的話同時也會修到“斷五過,依八行”;你修“斷五過,依八行”同時也會修到“九住心”。這兩個只是名相和解釋的方法不一樣而已,但是兩者都互相包括在裡面。這樣可以嗎?

 

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們下個禮拜會講到“自他相換”和“七支因果”。你修“七支因果”的時候,“自他相換”也會包括在裡面;你修“自他相換”的時候“七支因果”同時也會修到。兩者只是解釋的方式不一樣、傳承不一樣、次第不一樣,事實上兩者可以說是同義,同一個剎那兩個都會修到。

 

現在我先講“斷五過”,斷五過的意思是修禪定的時候,有五個過患我們應該要斷掉。第一個過患就是我們上禮拜說的“懈怠”,這個我們今天不用特別講了,對不對?上禮拜已經說過了,所以我們大家現在都已經沒有懈怠了!(笑)我們都已經修到第八品了⋯⋯。

 

第二個過患呢?第二個過患叫“忘失教戒”。忘失教戒的意思是我忘了修禪定的方法。也可以說我碰到了昏沉和掉舉時,卻忘記它們的對治法。這個我們不能忘記喔!

 

修禪定的時後不能忘記修禪定的方法,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,對不對?

 

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問題,對不對?也不只是修禪定而已,我們做事情的時後也是一樣。第一個我們都不容易做,我們都容易懈怠,等到真正要做的時後,方法已經忘記了⋯⋯。所以我們都不能忘記。斷五過的第二個“忘失教戒”,意思就是不能忘記修禪定的方法。

 

第三個過患叫“沈掉”,沈就是“昏沈”,掉就是“掉舉”。昏沈就是想睡覺,掉舉就是心跑掉、想其他的事情。這兩個都是修禪定時的問題。

 

第四個過患叫“不作行”。不作行的意思是,你遇到“沈掉”的問題時,你不去對治,不去解決。可能你繼續讓自己昏沈,可能你繼續讓自己的心跑掉,這個也是問題。第三個“沈掉”,是想睡覺或者心跑掉嘛,對不對?而第四個“不作行”,就是你碰到想睡覺,會者心跑掉的時候,你應該要找對治法來解決這個問題。可是你都不解決、不找對治法,繼續昏沈,繼續想其他事情。這個就是第四個過患。我們要斷掉這個過患。

 

第五個過患呢?第五個過患叫“作行”。我已經沒有這些問題了,我非常清清楚楚的在觀想,這時候我還去找對治法。

 

沒有問題的時候找對治法、用對治法就是一個問題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們生病的時候不吃藥,這是一個問題,但是沒有生病,還去吃藥,這也是一個問題,對不對?是不是這樣子?

 

我有問題的時候,不找方法解決,這是一個問題;沒有問題的時候,還去找方法,這也是一個麻煩,對不對?你根本沒有這個問題,為什麼還需要特別去找這個方法?

 

所以當我正在觀想度母,觀想得非常好的時候,不能去觀想念死無常,為什麼呢?念死無常是你心散亂、胡思亂想,心跑掉的時候,你用念死無常來把心拉回來。可是當你正在觀想度母的時候,突然觀想無常、突然觀想空性、突然觀想其他的,這樣你的心一定會跑掉,沒有辦法專心在一個所緣境上面。

 

當你在觀想度母,完全沒有問題的時候,你突然跑去洗臉;完全沒有問題的時候,你還去找一個對治法,這個都是過患。沒有問題的時候,你不用去找對治法,你要繼續下去。如果沒有問題的時候,你還去找對治法,反而會碰到問題。

 

以上是“斷五過”的部分,就是講五個過患,你們大家都明白了嗎?

 

接下來講“依八行”。依八行的前面四行,都是再講懈怠的對治法、怎麼樣消除懈怠的方法。

 

依八行的第一個就是前幾堂課在精進裡面所講的,精進四力的第一個。

 

精進的四力大家還記得嗎?精進四力的第四個是“休息力”,意思是你累的時候要休息。第三個“堅固力”,就是要想清楚,看清楚情況再做,第二個“歡喜力”意思是要開心的來做。那第一個呢?你們還記得嗎?⋯⋯相信!第一個是“勝解力”,意思是要相信。(笑)你們真的不要忘記喔,可以嗎?

 

聽佛法不要忘記。聽佛法是很好,但是只是聽而已還不夠,還要不忘記。因為如果忘記,就像剛剛講的“忘失教戒”一樣。你忘記的話,要怎樣消除煩腦?忘記的話,怎麼能學到佛法?本來我教給你們的就不多,因為我知道的本來就不多,特別是我講的你們都忘記,這樣就不行。盡力不要忘記。當然你們日常要處理很多事情,多多少少都會忘記,但是仍然要盡力記得。

 

聽過的部分,要盡力去回想。入行論第一品講過了什麼?第二品、第三品⋯⋯,重點是什麼?要這樣一一去回想。我們現在講到第八品,要回想第七品的重點是什麼?第七品是精進,精進的所應破是什麼?不應該的部分是什麼?“懈怠”!懈怠有哪些種類?精進的時候要靠什麼?怎麼來修精進。

 

每一品大概大概的重點是什麼?常常都要想,不要忘記!聽佛法是很好,但是只是聽一聽、聽聽就好,這樣不行。因為我們大家一起學習的機會很少,很難得,所以真的學習的時候,不要忘記,盡力不要忘記。

 

平常我跟你們講的,你們這樣來聽,有一天法王講法,達賴法王也好、我們的法王 雅旺滇津也好,你們有機會聽法王講法的時候,有一天,你們會和禪宗所講的一樣“開悟”!你們會開悟。

 

不丹法王來這邊跟你們開示的時候,因為平常你在這邊都有聽我講,剛好法王他來開示,他會知道你們卡住的點在哪裡。然後我講了半天,他講幾句話效果會完全不一樣。他講的幾句話,你卡住的地方都會通。可是如果我講的,你們都忘記的話,你沒有卡住的地方(笑),因為全部都卡住了嘛!(笑)然後法王跟你們講,法王還是得要講半天。

 

以前不少人跟隨佛陀聽法,可是他們還是沒有開悟啊!因為沒有卡住的地方。一定要有一個卡住的地方,然後你們聽法王講,才會突然明白:「喔!原來如此,我知道了。」因為你有思考過,卡住在一個地方,今天法王講一句話,然後你都開悟了。

 

所以禪宗講的“開悟”,開悟的這個人是與眾不同的。他一定有“累積”下來的部分,不管是今生累積的還是前世累積的。不是說隨隨便便一個人來,達摩敲他的頭,他就會開悟,不是這樣子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達摩一定會來敲所有的人的頭。為什麼不敲所有的人,只敲他的頭?是因為敲他的頭有用,但是其他人沒有用,達摩知道。

 

所以讓一個人“開悟”,不一定是靠講佛法,不一定靠嘴巴講。就像有時候,我們讓一個人明白一件事,不一定要靠嘴巴講,可能我的一個眼神,可能我彈彈手指頭,你就能明白、心領神會,這個也是“了悟”啊!你了解了我的意思,其他人都不明白,只有你明白。

 

不只是佛法,很多事情也有這樣子,就像我們說的手語、肢體語言,對不對?不丹也有、台灣也有,一個動作、一個手勢,人家就能明白你的意思。

 

我以前在不丹懂很多手語,因為我們家裡有請一個阿姨,她不會講話,她都是用手語。她跟我比村裡的誰誰誰,每個人的名字我都知道。我們村裡還有另一個不會講話的先生,阿姨每次講:「啊啊啊⋯⋯。」就知道她講的是這個不會講話先生。

 

依八行的第一個就是“信”,你要“相信”禪定,這樣子,你的對於禪定的懈怠會消除。

 

你要相信禪定,不是對我相信,而是要相信禪定,對於自己修學禪定的這個法要相信。要相信禪定的功德,禪定可以壓住煩惱、降伏煩惱⋯⋯。禪定有很多的好處,前面講的這些,你要相信。

 

依八行的第二個“欲”,意思是要有想要得到的心,我不只是相信禪定而已,我這輩子一定要得到禪定,我一定要修到,我一定要得到禪定,要有這樣的希求心。

 

依八行的第三個“勤”,很像精進的意思一樣,你要開心地來修禪定。開心地來修禪定,會不會消除掉我對於禪定的懈怠呢?一定會!為什麼呢?因為你開心地做!開心的意思是你願意,你願意來作。你願意來作會得到什麼呢?會得到身心輕安,你越作禪定,越會得到身體和心裡上的舒服。身心輕安是什麼時候會得到呢?剛剛九住心的最後一個“等持”,得到禪定的時候,你會同時得到身心輕安。可是一開始修的時候,跟身心輕安類似的狀況會出現。你相信禪定、你也願意作禪定、你也想要作禪定,你每天作,你每天都會多多少少得到身體的舒服、心裡的快樂。這樣子自然會消除掉我們的懈怠。

 

我們為什麼對於修禪定會懈怠呢?第一個我不相信,第二個我沒有想要得到這個,第三個我也不願意,第四個我沒有得到快樂。每個人體驗過了禪定的快樂後,沒有人會對於修禪定懈怠的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在台灣真的有賺到錢的人,他沒有懶惰啊!他非常精進的賺錢。為什麼?因為他知道有錢的好處。所以有些師父為什麼非常精進的修禪定?因為他已經得到了,我們不知道而已,他已經得到了很多禪定的好處,所以他不會懈怠。

 

第五個“正念”,我們在第五品的時候有提過正知正念,對不對?正念就是什麼呢?我要記得!我要記得什麼?不一定我要記得所有的事情,不是這個意思。我要記得修禪定的方法;對於修禪定的人來說,要記得修禪定的方法。對於修精進的人,要記得修精進的方法;對於修忍辱的人,要記得修忍辱的方法。每個地方,都有它要記得的部分。我們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記得,也不需要啊,對不對?對我來說,有些事情不重要,不需要記得。

 

剛剛我們說得,依八行的第二個“忘失教戒”,我們會忘記方法。所以第五個“正念”的意思是不能忘記,你要靠正念。

 

第六個“正知”,正知的意思是,你要認得剛剛說的兩個障礙,昏沈和掉舉。有的人心已經昏沉了,但是他認為自己在修禪定,沒有睡覺。

 

沒有睡覺不代表你的心沒有昏沈。我怎麼判斷我的心有沒有昏沈呢?關鍵就是你的心有沒有清楚!有的人在修禪定,但是不清楚,這個叫昏沈。雖然你會認為:「我沒有睡著!」但是你不清楚。你的心也沒有跑掉,也沒有睡著,可是心都是處於昏沉的狀態,很像吃了藥一樣。有的人坐飛機吃了安眠藥,睡不著,可是都是昏昏的。人家看我的時候,我的眼睛都是開著,可是對我自己來說,我的腦袋都不清楚,昏昏的,很像吃了安眠藥一樣。這種狀態叫做昏沉。

 

很多修禪定的人也有這種問題,他認為:「我沒有睡著,眼睛沒有闔上。」沒有睡著沒錯,但是已經昏掉了。所以禪定是心不能跑掉,也不能睡著,除此之外,心還要清清楚楚,需要非常的有精神。沒有精神,不能說得上是禪定,對不對?有時候我們會說:「我很累,要修禪定一下。」我覺得這個應該不是禪定,這個應該是休息吧!

 

所以有些時候,修禪定時,真的忍不住睡著的時候,那你應該先去睡一下,你要精神好一點再來修禪定。一開始修的時候,精神不好,不要做禪定。已經修了一陣子以後,精神不好時,也是可以修禪定,因為你已經有經驗了嘛!現在一開始修的人,精神不好的時候,不要修禪定。沒有精神的時候,禪定、念經⋯⋯這些都不用。你沒有精神的時候讀書有用嗎?沒有用!精神不好的時候,你去睡一下,醒來以後,去洗澡或者洗臉,精神好的時候再來作禪定,這樣你會清清楚楚,不會有昏沈的問題。

 

關於心跑掉的問題,這個大家都知道,也比較簡單。對我來說,我就是觀想度母,突然我觀想的度母變得比較高,比較大⋯⋯。原來我觀想的度母是這樣大小的,突然我觀想的度母變大了、變高了,這樣就代表我的心跑掉了。我們不能說:「我觀想的還是度母啊!」不只是這樣而已,你觀想的是怎麼樣的度母,連度母的姿勢、動作都不可以改。原來我觀想的度母手勢是這樣,手勢卻突然改變了,這就代表我的心跑掉了,這些都是要專心的地方。

 

我觀想度母的時候,突然阿彌陀佛出來了,你說:「沒關係,反正阿彌陀佛也是一個佛嘛!」這樣是不可以的!阿彌陀佛很好,可是今天你正在觀想度母,阿彌陀佛出來就不對了。同樣的,今天你正在觀想阿彌陀佛,突然度母出來、或者釋迦牟尼佛出來,這樣也是不行的。你觀想阿彌陀的時候,就只能是阿彌陀佛;觀想度母的時候,就只能是度母,不可以變成別的。

 

我在觀想度母的時候,突然慈悲心出來,也是不行,突然菩提心出來,也是不行,也不用。菩提心是在“前行”,而你現在的“正行”是在修禪定,你正在觀想度母,你這個部分要做好,不能說:「喔!我的菩提心出來了,菩提心的功德比禪定的功德大耶⋯⋯。」菩提心是前行的時候,動機的部分,可是我現在的正行是什麼?我在修禪定,我在觀想度母。

 

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樣,一步一步來,這個事情先做好,再處理下一個,一樣一樣來。不能一下做這個事情,都還沒做好,又接著做下一個,我們都有這樣的毛病。

 

我以前跟你們說過一個故事,阿底峽尊者來西藏的時候,他的弟子-種敦巴問阿底峽:「為什麼我們西藏這麼多人學佛法,沒有聽到一個人成佛、成為阿羅漢;但是印度卻常常聽到不少人證得阿羅漢、證得菩薩、成就佛果,西藏為什麼沒有這樣子?」阿底峽尊者:「西藏人修了一百個本尊,最後連一個本尊的臉都見不到;印度人修了一個本尊,最後會見到一百個本尊。」「西藏人對佛法的相信不夠。」今天你聽說度母是事業的本尊,要修度母,修一修以後又聽到,蓮花生大士可以消除障礙,「喔喔!我有障礙耶!」,又換成要修蓮花生大士。可是以後往生要到淨土,還是要靠阿彌陀佛,「好好,我換成修阿彌陀佛。」可是要得到大悲心,要靠觀世音菩薩,「好好,我換成修觀世音菩薩。」可是學習佛法,要有智慧,要靠文殊師利菩薩,「好好,我來修文殊菩薩。」你什麼都要,可是什麼都得不到,什麼都不成功。

 

所以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是一樣,你認真做一個事情,好好的把它做好,最後有機會成功。什麼你都想要做,這樣很難成功。所以阿底峽尊者講的是這個。

 

所以禪定的時候,我在觀想度母,原來我觀想的度母沒有笑,可是突然變成笑笑的,這個有時候會出來,那你要停一下,休息一下,之後繼續回到剛剛原來那個沒有笑的度母。如果你觀想的度母一開始就是笑笑的,那你永遠都要觀想笑笑的度母。那麼,我要到什麼時候,才能改變呢?什麼時候你得到禪定!你在度母上面得到了禪定以後,那你的度母就可以改,你隨時可以改變。

 

剛剛講的九住心的第四個“近住”,我已經觀想了        幾個禮拜了,我觀想的度母雖然沒有改變,但是我會觀想得更清楚一點。九住心第五個“調順”,幾個禮拜後,我禪定的時間會再拉長一點。這樣子一方面我禪定的時間越拉越長,另一方面我的所緣境會越來越清楚。但是所緣境雖然越來越清楚,卻不是另一個度母,而是要我原來觀想的那個度母。

 

有一天在這個度母上面,我觀想她幾個小時都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得到,而且我的身體和心理也會非常的舒服、非常的快樂。這個時候,你在這個度母上面得到了禪定,然後你才能改變你的所緣境。你可以改成觀想佛陀、其他的本尊⋯⋯。

 

最後我們究竟的所緣境是什麼呢?以小乘來說就是“空性”。我一直觀想度母,最後我能離開輪迴嗎?沒辦法!我一直觀想度母,最後我能成佛嗎?沒辦法!會消除我的煩惱嗎?沒辦法!

 

所有煩惱最後的根本就是“我執無明”,它的對治法就是“無我”。你的禪定必須要修到“無我”,然後你的煩惱才能夠消除掉。

 

可是我今天不只要消除煩惱,我還想要消除掉煩惱的習氣-所知障。那你禪定的所緣境就必須是“菩提心”。當你用禪定來修菩提心,那你的禪定越進步,你的菩提心就會越進步。然後,智慧和慈悲互相幫助,就像用智慧來修慈悲一樣,然後會消除所知障。

 

所以我們禪定最究竟的所緣境就是“菩提心”和“空性”這兩個而已。可是我們一開始修的人,什麼所緣境都可以,度母、任何佛菩薩、蓮花、數息、經行⋯⋯,什麼都可以。什麼都可以當你的所緣境。

 

以上所講的是依八行第六個“正知”的部分。

 

第七個“作思”,意思是碰到昏沈和掉舉的時候,你還是必須要找對治法來解決這兩個問題。現在我們講到依八行的第七個。剛剛的第六個“正知”你們知道嗎?第六個“正知”,你要知道什麼是昏沈和掉舉,這個剛剛講過了。什麼是掉舉呢?掉舉就是心跑掉!我正在觀想度母,突然佛陀出來,這個就是心跑掉了。不一定想不好的才是心跑掉,想好的也是心跑掉。平常我們說的,不論是白雲還是黑雲,擋住太陽就是擋住太陽。不管是白的繩子來綁我,還是黑的繩子來綁我,綁住就是被綁住,兩個都是綁住。

 

上面這個比喻很多人都會搞錯,不管是藏傳佛教的師父還是其他的師父,我都有聽過講錯、解釋錯的。他們會說:「你什麼都不要想,想的話就是問題,不管你想好的還是想不好的,都是煩惱。所以什麼都不要想。」我覺得上面的比喻不是這個意思。上面的比喻是適用在禪定的時候,當你修禪定的時候,不管是⋯⋯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正在觀想度母,不管你是好的念頭跑出來,還是不好的念頭跑出來,都不要,不要讓這些念頭出來。你修禪定的時候,這些念頭跑出來,就像剛剛的比喻-白雲和黑雲,兩個都是雲,兩個都會擋住太陽、擋住陽光。對我今天的情況來說,我正在修禪定,不論是好的念頭還是不好的念頭,對我來說都是障礙,對不對?平常佛陀出來不是障礙,但是我今天在練習觀想度母,我用觀想度母來練習我的禪定,佛陀出來,對我來說就是障礙。所以才說不管是白繩還是黑繩,綁住就是綁住。上面的比喻是這個意思。

 

南傳佛教解釋著個比喻時有沒有問題我不知道。我們藏傳和漢傳在解釋這個比喻的時候有問題。我聽過有些師父:「你什麼都不用想,什麼想法都是妄想、都是煩惱,所以什麼都不用想。」我們漢傳裡面有這樣的說法,藏傳裡面也有這樣的說法。對我來說,這個就要聽清楚。師父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我們不知道。但是我們自己要知道這個比喻的真正意思。這個比喻是指你在修禪定的這個時候,修禪定的這個剎那。這個是第六個“正知”的部分。

 

第七個“作思”,意思是碰到問題的時候,你要用對治法來解決問題。這個是第七個“作思”的部分。

 

依八行第八個“舍”,跟剛剛我們講斷五過的最後一個“作行”意思是一樣的。沒有碰到問題的時候,不要用對治法。白話來說,你修禪定時很自然、很順、沒有碰到問題的時候,你不用找對治法,你要繼續下去。這個就是第八個“舍”。

 

所以簡單來說,我們修禪定,先找到一個所緣境、一個對象,專注在所緣境上面。碰到問題的時候找對治法,來解決這個問題。問題解決以後,還要繼續。當你禪定很順的時候,也不要刻意去找對治法,要繼續下去。

 

繼續這樣做下去的時候,對我來說⋯⋯。比如說當你一直作禪定下去,一直作下去,還可以繼續幾分鐘的時候,你要停一下。你很想作的時候要停,這樣你下次還會想要作,不要作到累、作到心跑掉、作到昏沈、作到膩,不要這樣子,可以嗎?我們禪定作到大概還能夠作幾分鐘,我還作得到,這個時候要停一下。這樣你會覺得明天這個時間,我還可以繼續做。很像我們小時候,明天這個時間還可以出去玩,有這種期待的心情。

 

我每天修度母儀軌,到最後一個偈頌唸完,我會開始作禪定。因為是這個禪定,所以我都會很想做早課。有些時候我們會這樣子。所以我每天都會想念這個儀軌,為什麼呢?因為我最後可以作禪定。每天都這樣子,你永遠都會做得到。作到累、作到膩、作到昏沈、作到心跑掉,怕以後你就不想作了。每次作心都跑掉、每次作都昏沈,不要這樣子。時間短短、短短的來做,可以嗎?

 

入行論最大的特色在第八品裡面,第八品的哪個部分呢?第八品所教的禪定的方法並沒有很特別,所講的禪定的所應破並沒有很特別。它特別的地方在於禪定的所緣境,它要專注什麼?它要專注在“自他相換”,這個就是入菩薩行論最大的特色,也是跟其他的論典不一樣的地方。這個我們下個禮拜講。

 

弟子:「仁波切!對我來說,觀想佛菩薩的臉比較簡單,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一開始,就要觀想整個像比較好?」

 

仁波切:「都可以的!直接觀想臉就好。如果你一開始就是觀想臉,那就一直要觀想臉,如果你一開始觀想的是全身,那就要一直觀想全身。」

 

「我現在比較習慣觀想度母,因為我早課都是作度母的儀軌,所以都觀想度母。」

 

「對我來說,比較容易的是觀想法王,觀想 達賴喇嘛,或者不丹的 夏宗法王,因為他們是“人”,我們都看過,所以觀想他比較容易。可是觀想度母的時候,有時候度母變成圖畫,有時候變成雕像,因為我們平常看到的度母,不是唐卡就是佛像,所以觀想度母很容易變成圖畫或者雕像。」

 

「可是最好你不要觀想她是一個圖畫或雕像,你要當成她是一個活生生的、真正的。對我們來說活生生的,真正的,就是“人”。你要觀想度母是一個“女生”,一個女身佛。」

 

「像我們觀想法王 達賴喇嘛的時候,不管他是觀音菩薩還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我們都會把他當成一個真正、活生生的人,對不對?所以我們觀想法王 達賴喇嘛的時候,印象會比較深。可是我們觀想度母的時候,印象不會這麼深,因為你把她當成是一尊佛像⋯⋯。簡單的說,你不會怕她,所以觀想她的時候你還是會胡思亂想。可是觀想法王 達賴喇嘛的時候不會,因為你認為他是真正的、活生生的一個人。」

 

「所以不管我們觀想哪一尊佛菩薩,要盡力觀想他是一個真正的、活生生的“人”。一開始就要觀想他是一個人,不是圖畫或者雕像。可是也要知道這些本尊跟我們一般人不太一樣,他們的身體不是血肉,而是意生身、虹光身。」

 

「在台灣,這種觀想我覺得很簡單,我們在台灣都看過水晶的佛像啊!以前我們小時候,師父跟我們說要觀想佛菩薩的身體像琉璃一樣,我們都想不出來,因為從來沒有看過啊。」

 

「第二品裡面有講到供養佛菩薩沐浴,我也覺得這種觀想在台灣很簡單。因為去到泡溫泉的地方,泡澡的飯店、房間、浴室看起來都這麼高級,比我們以前觀想的還要好。所以你會知道怎麼觀想,因為你看過。我們以前沒有看過,所以都觀想不出來。」

 

「所以你觀想臉也可以,整個身體也可以,都可以。也有的人不習慣觀想佛菩薩,所以他都數呼吸,經行⋯⋯。數息、經行、觀想蓮花、觀想佛菩薩⋯⋯,全部都是禪定的所緣境。今天我們還沒有提到所緣境的部分。我們講九住心、斷五過依八行,這些都是修禪定的規矩,也可以說是修禪定的方法。禪定的所緣境的部分今天沒有提到。」

 

「入菩薩行論裡禪定的所緣境就是“自他相換”,這個跟其他的論裡面講的禪定不一樣。這個就是入行論的特色。入行論之前沒有一個論裡面講到用“自他相換”來修禪定的,沒有一個論這麼講。可是從入行論之後開始有。所以入行論很像是用慈悲來修智慧。對我來說,這個真的是很特別,很不一樣的地方。」

 

「我們常說智慧和慈悲要互為助伴,要互相幫忙;不要衝突、不要矛盾。可是用入行論的方式來修,就一定不會衝突矛盾,智慧和慈悲一定會互為助伴,互相幫忙。你修慈悲的時候一定會修到智慧,修智慧的時候一定會修到慈悲。」

 

「平常我們修行最大的一個問題,就在於修禪定的時候會忘掉慈悲;修慈悲的時候,又沒有辦法修禪定,心會跑掉,所以這兩個會比較矛盾。所以才會分為前行和正行,前行以慈悲心為動機,正行修禪定。可是用入行論的方式,以入行論的所緣境來說,它不是教你觀想哪一個佛菩薩,而是教你觀想“自他相換”。這樣的話,你一邊修禪定,一邊會修到慈悲。所以用慈悲來修禪定,這個是真的很特別,很不一樣。」

 

今天我們上課到這裡,謝謝大家。

 


 

【入菩薩行論】要義 (第九堂結束)

堪祖仁波切 2012/04/27 講於 南投中心

學會網址:www.bodhi2240425.org

arrow
arrow

    bodhi22404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