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堪祖仁波切.jpg

【入菩薩行論】要義 第八堂

2012/04/20

 

南投縣菩提心佛學會 堪祖仁波切講述

學會網 www.bodhi2240425.org

 


註:此非逐字文字稿,為便於大眾閱讀,文字有潤飾與增刪以符合書面文體,實際內容仍需以 堪祖仁波切上課為準。

 

上次我們講到第七品:精進品。精進對我們修行人來說很重要,不只是修行人,對於一個讀書的人來說,精進同樣非常重要。第七品:精進品、第八品:禪定品、第九品:智慧品,都是在講增長菩提心的方法。

 

我們已經得到了菩提心,也沒有退步,接下來要靠什麼方法來進步呢?要靠精進、禪定以及智慧,菩提心才能進步。

 

菩提心就是慈悲!而我的慈悲要怎麼樣才可以進步呢?必須要精進,慈悲才能進步;另外,你的心也要定好,我們所說的“禪定”,慈悲才能進步;還有,也是要靠智慧,若沒有智慧,我們的慈悲心也是沒辦法進步。

 

心沒有定好,你的慈悲心也是會退;精進不夠、慈悲心也是會退;智慧不夠,你的菩提心也是會退。

 

所以精進、禪定、智慧都是讓我們的慈悲心進步的方法。

 

這三個不只是慈悲心進步的方法,也是讓慈悲心不退的方法。另外,這三個同時也是生起慈悲心的方法。

 

怎麼說呢?比如說我沒有得到菩提心,也沒有得到慈悲心,我們要做什麼呢?第一個,你要精進!就像平常我們說的,要用功讀書,然後你才能學到、然後你才能進步。如果沒有用功讀書,你光有智慧也是沒辦法學到。

 

有些人一開始讀書的時候,他的聰明夠,讀書方面的智慧夠,可是後來還是無法成功,讀書沒有進步,考試一樣考得不好,為什麼呢?因為他的用功不夠、他的努力不夠、他下的功夫不夠。

 

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,為什麼會得不到慈悲?為什麼慈悲都沒有進步呢?也是用功不夠、精進不夠。所以對於菩提心要生起,精進也是非常重要;對於菩提心要進步,精進也是非常重要。

 

我們上次也有提過,我們為什麼沒有辦法精進呢?因為是懈怠!我們每個人的懈怠都不一樣,我們每個人懶惰的地方都不一樣。

 

有的人是什麼事都不想做,有這種的懈怠。有的人有做事情,可是他所做的都不是佛法的事情,所做的都跟修行無關。可能對於修行人來說,他所做的都是沒有意義的事情,但是他卻對這種沒有意義的事情非常的有興趣,這種也是懈怠。

 

有的人則認為自己做不到。比如說要讀大般若經,我們會說:「我怎麼可能讀大般若經,我的智慧不足、我的聰明不夠。」事實上還沒有讀之前,你根本不知道,你的智慧夠不夠,聰明夠不夠。在還沒有讀之前我們大家都不知道,可是很多人還沒讀之前就會先說自己的智慧不夠、聰明不夠。有的人說我年齡大了等。自己為自己找理由逃避學習、逃避修行,這些都是屬於懈怠。

 

入行論裡面所講的懈怠有三種,第一種:懶惰是懈怠,就是什麼都不做。第二種:樂於惡法是懈怠;他有做事,但是做的都是沒有意義的,比如說他對釣魚、打獵、賭博這些事情很有興趣。第三種:輕蔑自己是懈怠;有些人前面兩種問題都沒有,而他也知道學習佛法是很好的,幫助眾生是很好的,可是他認為自己沒有這個能力,所以他不願意做。每個人的懈怠都不一樣。

 

所以在台灣,在這些問題裡面,對你們來說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

 

很多人的懈怠都是看電視!對不對?為什麼沒辦法精進呢?因為是看電視!這個對我來說也是懈怠,他什麼都不做,就是要看電視。有的人是一直玩電腦,可是電腦有時候跟看書一樣,有些時候從電腦上面也是會學到很多,有些時候看電視也是會學到很多。可是不能因為在這個上面學到,你就說這個很好。要看你學到的是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?有些時候我們認為我學到東西了,但是其實所學的東西是沒有什麼意義的。

 

如果你學到了,而且是有意義的,看電視也不是不好,對眼睛不好而已,看書有時後同樣對眼睛不好啊!對不對?看書、看電視、看電腦,我覺得都差不多。但是問題是很多人看的電視都是沒有意義的,對不對?()因為有意義的會無聊,會睡著嘛,是吧!所以我在台灣看到的,最大的問題就是看電視,還有玩電腦。你們有這些問題嗎?

 

弟子:「都有!年輕人可能比較喜灣電腦,其他可能都是看電視。」

 

仁波切:「這個有什麼方法嗎?」

 

弟子:「有什麼方法?很多人都已經變成一種習慣了。」

 

仁波切:「對!習慣了,已經變成一種習慣。」

 

對於這個,平常我們說修行有兩種方式,一個是我們不需要離開它,但是要去找對治法。比如說電視就好,因為我愛看電視,所以我都變得非常懶惰,變成一種懈怠,那我該怎麼辦呢?要找一個對治法!我不需要把電視弄不見,家裡有放電視也沒關係,可是你要找到一個方法,不要讓電視影響到你,不讓你懶惰。但是在找不到方法之前,家裡還是不要放電視比較好。

 

可是我跟你們不一樣,我是自己一個人,所以我想放電視就放電視,不想放電視就不要放。可是你們都有家人,可能太太不要,但是先生要;或者先生不要,太太要,或者家裡有小朋友,他們更需要。然而,不論怎樣,我覺得最好不要把電視放在自己睡覺的房間。

 

我在台灣看到很多人家裡客廳放一台電視,房間裡也放一台電視。這一次我去一個師姐家裡灑淨,她家裡的客廳放了一台很大的電視,房間也放了一台電視,女兒的房間還放了一台電腦。我跟她說:「我覺得你放一台電視在客廳就好了!」因為這樣子的話,離開電視就是電腦,離開電腦就是電視。一回到家裡,就像剛剛說的,看電視和打電腦就變成一種習慣,沒有話聊,沒有聊天的習慣。家人要一起聊天也不是那麼容易,因為還要找到一個聊天的話題;人每天在一起的時候,反而會沒有什麼話聊。

 

就像我和中心其他兩位師父在一起,我們三個天天都在一起,反而沒有什麼話好聊。還好我們早課可以做久一點、晚課也可以做久一點。因為有些時候三個人在一起,不講話也是怪怪的,所以我們三個師父因為有固定在做早、晚課,會花比較多時間在早、晚課上面。可是你們在家裡呢?就像剛剛講的,因為大家都沒有什麼話聊,所以大家都直接就開電視,可是我覺得,客廳放電視就好,自己的房間不要放電視。因為台灣來說,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電視。而電腦我覺得也不要放在房間。這樣你到房間的時候,至少可以唸經。

 

我覺得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候要聊天,因為聊天的時候,我們有機會教小朋友家教。我們也可以互相,結緣!唉!我很多中文都忘記了()我的意思是,我們可以互相交流、分享心得、互相學習。

 

因為有電腦的話,不只是影響我們的修行,很多事情都會影響到。台灣應該也有這個問題吧!我在不丹,去哥哥家裡的時候,我的哥哥都是在看電視,不理我們!他會簡單問候幾句:「你好不好?」之後都是一直在看電視。有時候回到不丹,覺得跟以前都不一樣了,以前不丹沒有電視的時候,大家都會聚在一起,繞成一圈,一起聊天,無話不談。可是現在都沒有這樣子了,現在回到家鄉的時候,沒有回家的感覺。我覺得,幸好父母都已經不在了,若是父母在,不知道會不會傷心?因為我到兄弟的家裡,他不跟我聊天的時候,對我來說,有不受尊重的感覺。對我來說,我從國外回來,很難得來到你家,可是對你們來說,“韓劇”比我還重要;一直看“韓劇”,完全不理我。有時候我明天就要離開不丹了,今天他們還是不跟我講一些話,我覺得沒有感情,尊重不夠。所以我覺得還好父母不在,如果父母在,一定會傷心吧。他們很難得,對他們來說不容易過來找你、很辛苦來找你,可是你卻不理他們,不跟他們聊天。

 

所以我們都要盡力不看電視,最好是看書。但是有些時候因為家裡還有家人,家人間要有感情交流,你還是要陪家人聊天。對我來說,長輩非常需要你跟他聊天。以我自己個人的經驗來說,二十幾歲時真的不需要朋友耶!當時我覺得朋友不是這麼重要,可是年紀越來越大時,卻越來越想找人聊天,所以很需要一個聊天的對象。

 

所以我覺得人為什麼要的都是顛倒?以前朋友非常多的時候,都不想朋友;現在沒有什麼朋友的時候,一直想要朋友,想要跟朋友一起玩,一起聊天,所以為什麼人要的都是顛倒呢?

 

所以家裡有長輩的話,需要我們陪他們聊天。如果家裡有小朋友的話,需要給他們這種觀念,不是一直看電視。跟他們聊天,順便講以前的事情、以前的故事。小朋友從聊天中間也會學到很多我們的文化,因為他們沒有看過這些,對他們的心裡也有幫助。我覺得有些時候,過去的事情跟佛法很像,我們的父母,他們的生活跟以前的修行人很像。所以聽到這些後,可能會幫助到現代人的心裡吧。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,可能真的會幫助到現代人。所以我們都要盡力少看電視。

 

另一個是電腦,電腦我覺得也是要控制,沒有的控制的話,也是一種懈怠,對身體也很不好,對不對?如果這些都不會影響到我的話,我放電視也是沒有關係的;但是如果會影響到我,最好是不要放。就像剛剛講的,家人有需要,可以放客廳,但是房間不要放,這樣我覺得比較好,比較不會執著在電視上。

 

因為我們都說我們“愛電視”,但是我覺得這不是愛,應該是執著吧!我覺得對於有情,你可以說是愛,但是對於東西,應該不能說愛,因為它並不是有情。

 

平常我們有這個習慣,我非常“愛”這個東西,事實上對於佛法來說,我希望他快樂,這個才叫“愛”,但是我們對於電視並沒有這樣子。我覺得一回家就習慣開電視機,沈迷於電視劇,對於佛法來說,這已經是執著了。所以我們都要控制,在電視上、電腦上,我們都要控制,如果可以控制的話,你會比較有精進的機會。

 

其他的懈怠我們大家應該沒有這種問題。

 

另外,還有一個問題,有的人有胡思亂想的問題,想的都是跟佛法沒有關係、想的都是和自己的工作沒有關係、跟自己的生活完全沒有關係的事。我們都有很多夢想,想得很多很多,有些夢想是好的,我覺得也很好;但有些是不健康,也不是很好的,我覺得就不要亂想。因為很多人也有這種問題,胡思亂想也是我們的問題之一。

 

要精進的時候,第一個要做什麼呢?比如說我要在大乘的修行、在菩提心上面要精進,第一個要做什麼呢?我們在精進上面也有“四力”,第一個就是“勝解力”。勝解力的意思是,你的相信要足夠!對於大乘的修行、對菩提心、對慈悲、對智慧,你的相信要足夠。特別是今天我們入行論所講的是菩提心、慈悲的部分,所以你對慈悲的相信要夠;若是你對它的相信不夠,你對它就沒有辦法這麼精進,對不對?

 

所以有些時候我們會說:「我沒有辦法這麼精進!」原因是什麼呢?因為你對它的相信不夠!所以要精進的話,第一個你的相信要夠。

 

那麼,我要怎麼樣相信呢?比如說,我也想要非常相信菩提心,但是我要怎麼樣生起這種信心呢?你多多少少要了解菩提心,你越了解菩提心,你越會相信菩提心。沒有人在非常的了解菩提心之後,還會不相信的,沒有一個人這樣。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事物,對我們有非常大的好處的。所以真正了解菩提心以後,大家都會自然而然的相信,對菩提心生起很大的信心。

 

那麼,有什麼方法可以了解菩提心呢?也是我們先要聽課,自己有時間的時候要看,跟以前我們讀書一樣。我們怎麼樣相信菩提心呢?我們第一個要了解菩提心,了解以後要思考,你越去思考,對他的了解會越來越深細,了解越來越深細,你對它就會越相信。

 

“相信”的部分我覺得不只是佛法,任何的學問一開始都是從相信開始。比如說科學,應該也是從相信開始的。科學家先相信這些東西全部聚集在一起後,會有這個能力。比如說麥克風,他相信這些因緣、條件都具足,這些零件聚集在一起的時後,麥克風可以做出來。他先相信以後,他才會開始研究、思考,慢慢慢慢的發明麥克風出來。如果他打從一開始就完全不相信,也就不會去研究、不會去思考。他是因為先相信,才開始研究、才開始思考,越研究越思考,他越會發現,最後這個東西被發明出來。

 

這個是科學的部分,佛法也是這個樣子,你要先對它相信。那麼,我要怎麼相信呢?你要先了解!如果你不了解,舉一個例子來說,好像你不太了解、不太認識一個人,你也不會相信他。那麼,我們怎麼了解他呢?你要跟他多一些接觸,但是前提是他必須是好的。如果他本身是好的,你越接觸他,你會越了解他,你越了解他,你越會相信他,因為他本身是一個好人。菩提心也是這樣子,如果它本身是壞的,我們越接觸,越會不相信嘛!如果它是壞的,我們越知道越會不相信,對不對?而菩提心本身確確實實是一個好的,而且是非常好的,所以你越接觸它、越知道以後,你越會相信的。

 

那我該要怎麼知道菩提心,了解菩提心呢?也是跟在學校學習一樣,你要聽課,然後你也要自己讀,回家還要做功課,學校也會有考試,而我們這邊既沒有功課,也沒有考試,對不對?()

 

可是我覺得你們聽課以後,也是要看書。我們說多聽多看的意思,對我來說,並不是你要看很多不同種類的書,因為你一次看很多不同種類的書,對我來說會什麼都學不到。

 

一個人如果同時做很多事情,可能很難成功;我覺得你好好專注做一個事情,是有機會成功的。而多聽、多看的意思是,比如說你在學菩提心,你一直要聽菩提心、看菩提心的部分。你要在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裡面找菩提心、也要在《入中論》裡面找菩提心、也在《入行論》裡面、也在《現觀莊嚴論》裡面,都是看菩提心的部分。

 

因為你今天在學菩提心嘛!在網路上你也尋找菩提心的資料,你也可以看Youtube上面有沒有其他師父在開示菩提心。都是在學習菩提心的部分。

 

這樣的話,你對於菩提心,當然就會越來越了解,越來越知道。所以多聽、多看,對我來說是這個樣子,不是要你看很多不同的書,研究很多不同的科目。你讀很多不同的、研究很多不同的,可能到最後什麼都學不到。

 

比如說今天我們讀到“精進”,你要知道今天我們要精進什麼呢?今天我們要精進菩提心!讀到“禪定”,你也要知道入行論所講的禪定和一般的禪定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?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它的所緣境。

 

平常我們一般的禪定會觀想本尊,有的時候會數息,可是入行論裡面的禪定就是觀想“自他平等”跟“自他相換”;它的所緣境就是菩提心,這個也是入菩薩行論的特色。其他任何論典裡面所講的禪定,沒有所緣境是菩提心的;禪定的所緣境是菩提心的,就只有入菩薩行論而已。我們講到智慧的時候,也是要想到菩提心。

 

講到正知正念、不放逸也是一樣,入行論裡面講的所有內容,最後都會走到菩提心。而我們讀的時候也是要這樣來讀,要知道這一點。有人問:「我要怎麼樣學習佛法呢?」我覺得這個很簡單,因為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,怎麼學習的經驗我們都有,因為我們大家都有讀過書,都是有去過學校的人。不管是你們還是我,我們都有去過學校,怎麼學習,我們大家都有經驗。

 

我在台灣聽到有人說學佛不要看文字,因為會在文字上面執著。他們說不能聽、也不能看,我覺得這個觀念可能有一些錯誤。我覺得這都要看人,對於某些人來說,這樣可能有幫助,但是對於一般大眾來說,不是這樣子的。某些人不用看文字,也能學到佛法,這種人確實是有的。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,該如何學習佛法呢?還是都要靠文字!所以我應該要怎麼學習佛法呢?也是跟在學校裡面怎麼學這些數學、英文、科學,都一樣的。我覺得這樣子來讀,你就會學到佛法。

 

你們把我當成老師上課,這樣子來聽;把這個書當成你們的課本,這樣來看;有些時候當成做家庭作業,這樣來做。有時候自己來解釋入行論、有時候自己來看入行論、有時候在網路上找資料、有時候聽其他師父開示入行論,這樣子你就會學到。

 

有人問:「我們學到了以後、知道了以後,再來要怎麼修呢?」我覺得這個不用擔心啦!你學到了以後、知道了以後,你一定會用得到,隨時隨地都可以用得到。為什麼我們用不到、做不到呢?因為你根本不懂啊!懂了以後,做是容易的,隨時隨地都有機會。有人說:「懂了也沒用,因為做不到!」我覺得那是因為你還不懂,所以你才會這樣想。你覺得:「讀佛法沒有用,根本做不到的。」這是因為你雖然有讀一些些佛法,但是還不是真的懂,真正明瞭,所以你講的也是沒有錯,根本做不到。可是你真的懂了佛法,真正明白佛法以後,每個剎那都有機會做得到,隨時隨地都能做得到佛法。這是因為佛法不是只有一些些,佛法是無量無邊的,我們說很寬闊,很廣大的一個教育,只要你知道佛法的話,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得到的。有時候我會覺得,該怎麼來解釋佛法呢?它跟什麼都有關係的,有些時候做什麼都是佛法,有些時候做什麼都不是佛法!所以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來解釋佛法,什麼都可以是佛法的修行。

 

所以我覺得你懂佛法的話,隨時隨地都修得到佛法。就像 寂天菩薩講的,你得到了行菩提心以後,你睡覺也會累積很多福德,做夢也會累積福德,隨便一個聊天也會累積福德,為什麼呢?這個部分我真的是非常的相信!

 

一開始我聽入菩薩行論的時候,聽到生起“行菩提心”以後,隨便聊天也會累積福德、睡覺也會累積福德,我當時覺得,這怎麼可能?隨便聊天和睡覺也能累積福德!天下怎麼可能有這麼好的事?可是現在我覺得,這個是一定的。

 

所以對我來說,第一個,先要瞭解很重要。你先要知道,知道了以後,“做”是真的不用擔心,做得到還是做不到、用得到還是用不到,是真的不用擔心,你一定隨時隨地都能用得到。

 

舉一個例子來說,賺錢是很困難的,花錢是很容易的!有錢的話,你還會擔心怎麼花嗎?()根本不用擔心!你隨時隨地都可以花的,問題就是沒有錢而已!有錢的話,花不用擔心了嘛!我覺得慈悲也是這樣子的,我沒有慈悲而已,今天我有慈悲的話,隨時隨地,在哪裡都用得到慈悲,都做得到慈悲。我今天做不到,是因為我沒有慈悲,有慈悲的話一定做得到。

 

要跟平常在學校讀書一樣。所以我在台灣上課的時候不會累,原因是什麼呢?因為大家都受過教育!可是如果我跟一個從來都沒有讀過書的人講佛法,可能就會比較困難,因為他從來沒有學過什麼,他從來沒有讀書過。所以我跟他說:「你要學習佛法喔!」這個會比較困難。可是在台灣,因為大家都有受過教育,所以你們只要觀念轉變一下,就像換課本而已,以前你讀的是數學,今天你讀的是佛法,你還是用同樣的方法來讀,你一定會學到。

 

所以不管是世間法還是佛法,教育都很重要,有教育的人學習很容易,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來學習佛法就會比較困難。所以你們的話,就像剛剛講的,學佛法就像換個課本而已,這樣來讀;這樣來讀的話,你會越了解菩提心,你會越相信它。很像今天你接觸了一個很好的人,你越了解他,你會越信任他,很像當你和佛陀在一起,和法王在一起時一樣,你越知道這個人以後,你會越相信他,因為他本身是一個好人嘛!

 

菩提心也是這樣子,你越知道以後,你會越相信,越相信以後,你越會精進。為什麼相信以後我就會精進呢?因為我們說精進就是很開心的來做一個好事,這個就是精進。我對菩提心非常的有興趣,這個就叫精進。上次我們講過的,很開心的來做一個好事情叫做精進,很開心的來做一個不好的事情叫懈怠!我對菩提心非常有興趣,這個就叫精進。因為我對菩提心有相信,對它自然而然就會有興趣的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非常相信一個人,我一定會很喜歡他的。

 

所以回到剛剛講的精進上面的“四力”,第一個是“勝解力”,就是要相信它。第二個是“歡喜力”,剛剛也講過了,就是要開心的來做。第三個呢?我們說要“想清楚”,意思是你在做之前,要先想清楚。我們剛剛說學習菩提心,你要非常了解菩提心,了解的意思是你對於這個事情要想清楚。而第三個叫“堅固力”,做之前要想清楚!意思是你對自己的能力要想清楚,我做這個事情到底有沒有能力?要看清楚自己。

 

我在不丹,在台灣,都看到很多人做好事,到後來卻是傷心,聽起來他後悔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做的這個事情雖然也是好事情,但是影響到他的生活,也影響到他的家庭。所以看起來他都退轉、都失望、後悔了。常常有人有這種問題。

 

這個不只是現在,連以前舍利弗都碰過這種問題。舍利弗在過去生曾經發過菩提心,行菩薩行。那時候有人想要他的手,舍利弗便馬上砍掉自己的手,將手佈施給對方。然而,對方並沒有像他所想的那樣

 

舍利弗自以為砍掉自己的手,佈施給對方,對方一定會非常開心,一定會非常感動。但是對方並沒有啊!對方說:「你用左手拿東西給我,是對我不尊重。」對方不願意拿。因為對印度來說,要用右手拿東西給人家,不能用左手。印度每個地方文化都不一樣,在印度你用左手請他吃東西,他絕對不會拿,因為他們認為左手是髒的,他們去廁所都是用左手。舍利弗因為砍掉了自己的右手,所以只能用左手拿右手給對方,對方卻不願意拿,而且對方認為舍利弗對他的尊重不夠。然後,舍利弗失望了。

 

所以這個時候,舍利弗本身也有一個問題,他沒有看清楚自己的能力;另外,他自己本身的慈悲也還不夠。你對一個人馬上就失望,代表你的慈悲也不夠,不只是你對眾生的慈悲不夠,你對對方的慈悲也不夠。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,這個時候可能他自己本身的慈悲還不夠。

 

這個時候的舍利弗也是一個菩薩喔!他是一個“資糧道”的菩薩。我們說的五道: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。他這個時候是“資糧道”菩薩,資糧道菩薩又分為三品,上品、中品、下品,他是下品的資糧道菩薩。可是後來他的菩提心退了,為什麼會退,因為他佈施的修行影響到了他的菩提心,所以最後他連菩提心都退了。

 

所以我覺得幫助人的時候也是要看自己的情況。另外,也是要看對方的情況。我覺得幫助人的時候,首先你要先看對方需不需要,這個重要,再來是看你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。如果剛好我們有這個能力,對方也需要,我覺得就剛剛好,我們來幫助對方。

 

有時候我們有這個能力,可是對方並不需要。如果對方不需要,你仍然給了他。我覺得這個雖然也是會有功德,但是這種功德我覺得。你應該還可以做比這個更有功德的事情啊!對不對?

 

比如上次你們跟我談到的一個故事,舍利弗供養佛陀一缽飯,佛陀馬上把這一缽飯佈施給旁邊的狗狗吃,然後問舍利弗:「是你供養佛一缽飯的功德大,還是我佈施給狗狗一缽飯的功德大?」這兩個功德到底哪一個大呢?當然是佛陀佈施給狗狗的功德大。為什麼?舍利弗供養佛陀,佛陀佈施給狗

 

有些時候還是得看情況,不一定每一次都是這個樣子。可是一般來說,佈施和供養哪一個的功德大呢?佈施的功德比較大!

 

那麼,我們為什麼還要供燈、供水呢?很多人認為這個根本沒有意義,佛像根本不需要喝水,佛像也不需要點燈,這個有什麼意義?其實,供燈、供水也是有它的意義的。這就是在練習佈施,供養可以說是佈施的第一個次第。

 

為什麼要從這個上面來練習呢?因為我們對於三寶會捨得給、會願意給,可是我們對於眾生呢?會不捨得給,我們不想給、也不願意給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們在路上遇到法王和在路上看到一個乞丐。對法王不用說了,有機會給的話,我們一定會馬上給,原因是什麼呢?因為法王的福報!我們一看他就很莊嚴,每個法王都長得很莊嚴,法王 達賴喇嘛長得多好看,我們不丹的法王  雅望滇津長得多好看、多莊嚴,你一看到他,就覺得他是特別的,都忍不住了,想要送他一個東西,或者想要供養他。

 

我在不丹法王面前,我都會非常小心,因為你容易會發願一個事情,然後發了願以後,發現你自己做不到了。()

 

所以我都覺得,看到有福報的人,你要非常小心,因為你很容易會答應事情。()

 

可是你看到乞丐以後,他長得也不是我們所想的樣子,他對人的態度也不是我們所想的,講出來的話也不是我們想聽的。

 

我們想要的乞丐,都希望像電視上、電影上演的可憐人一樣,心地非常的善良,非常的單純、所講的話都是很感人的。他從來就不貪心,沒有非分之想,要求非常的低。他是一個真正可憐人,人家都不知道,只因為際運不好,才會流落街頭乞討。

 

我們內心所希望的乞丐都是這樣子。

 

可是真正的乞丐不會是我們所想的這樣子。大部分的乞丐要求都很高,想的都是不美好的,講的話也是不好聽的,跟我們的觀念顛倒。我們說這是障礙,明明他非常需要人家的幫助,但是當有人想來幫助他的時候,他的業卻來擋住,障礙他得到別人的幫助。

 

所以這一次我在菩提迦耶的時候,我跟這些來聽法王達賴喇嘛上課的不丹人說:「看到眾生的時候,你真的要閉著眼睛,閉著眼睛施捨給他;可是看到三寶的時候,你眼睛要打開,你眼睛打開才學得到。」看到三寶,你的眼睛還閉著的話,你就什麼都學不到!所以要成佛的時候,我們需要兩個東西:慈悲和智慧。我的智慧要靠誰呢?要靠三寶!慈悲要靠誰呢?要靠眾生!慈悲和智慧這兩個都很重要。

 

而對於大乘的修行人來說,慈悲和智慧兩個相比的話,慈悲比智慧還更加重要;所以對大乘的修行人來說,眾生和佛相比,眾生甚至比佛還要重要。所以對我們大乘的修行人來說,並沒有說放棄了佛,你的菩提心會退失,但是一旦放棄了眾生,你的菩提心就直接退失掉了。所以,對大乘的修行人來說,眾生跟佛比起來,你要更加關注在眾生身上。

 

所以供養可以說是佈施的次第,我們一開始學習佈施的方法。

 

不管是我們要幫助眾生,或者是做任何佛法的事情。第三個“堅固力”,所說的意思是你要先想清楚、要先看清楚,你要看情況,情況是包括自己、包括對方的。他的情況怎麼樣?我的情況怎麼樣?這些你都要看清楚、想清楚。

 

我們大家都沒有神通,所以明天會怎麼樣我們大家都不知道。可是對於今天來說,我要先盡力看清楚、要先盡力想清楚,對我來說我盡力思考,然後才決定來做,可是做了以後會順利還是變不順利,這個我們大家都不知道。寂天菩薩在這邊的意思是,你要先盡力看清楚,想清楚以後才來做,不要一時衝動、激動,不要這樣,因為衝動、激動是很容易會退的。

 

我們有時候開玩笑:「他很衝動的來,又很衝動地離開。」這個不是說他不好!但是這種人做事不會堅固,做事不會永久,他沒辦法持續作下去。這是因為他一開始沒有看清楚、想清楚的緣故。

 

我們說菩薩有兩種,一種菩薩都是看正理,他都是要找證明,這種菩薩他都要先看清楚、先想清楚,知道意義在哪裡、道理在哪裡以後,他才來修、他才來做。這種菩薩不會退轉。另一種菩薩比較激動,他是一時激動來做,所以我們說他的相信是“大相信”,他的慈悲叫“大慈悲”,名字聽起來很好,但是他都是會退的,他的慈悲不堅固,因為他做事情之前並沒有先看清楚,想清楚。

 

所以精進的四力,第三個“堅固力”,意思是“要先看清楚”。

 

在“看清楚”上面,有的人觀念會搞錯。比如說我們在印度施捨給一個乞丐10元,有人會跟我們說:「你真的要給他嗎?你要看清楚耶!」這個部分我覺得不用看清楚啦!因為你也知道他是一個乞丐,而且10元並不會影響到我。這個部分不用這麼特地的花時間來看清楚、想清楚。

 

因為他是一個乞丐,有這個需要,我時間也不夠,給他10元這種事情不用想清楚。佛法裡面所說的,你要看清楚、要想清楚的情況是,這件事情會影響到你的生活、影響到你的家裡、影響到你的修行。這些事情要看清楚。

 

舉一個例子來說,就像舍利弗修菩薩道時所做的這些事情,對不對?他要砍掉自己的手耶!這個真的要想清楚。比如說,我要答應人家一件很大的事情,這些我們就要看清楚、想清楚,對我來說好幾萬元的事情。而幾十元我不用看清楚;一兩百元,我也不用看清楚;可是幾萬元,我就得要看清楚了。因為如果我知道他是騙我的,我會生氣,我會難過;因為這個原因,變成影響到我,變成我以後再也不想幫助這些人了。

 

如果他是印度人,因為是他,以後我不再相信印度人了;如果他是藏人,因為是他,以後我不再相信藏人了;他是不丹人,我再也不相信不丹人了,我們人很容易會這樣子。

 

一般來說,我們不可以這樣子以偏概全,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的人。可是有些時候我們總是難免如此,對不對?比如說牆壁上看到一個黑點,我們不可以說整面牆都是黑的,牆壁是白的,可是上面也有黑的,可是我們還是難免如此。我們會說:「不丹人都是這樣這樣。印度人都是這樣這樣。印度人都是騙子!」可是有多少個印度人騙過你嗎?大概一兩個而已,可是我們總會這樣以偏概全。

 

不管好或不好都是這個樣子嘛!一兩個華人對我很好,我對華人的印象很好。也不是全部的華人都對我好,可是我接觸的華人對我很好,我對華人的印象就變得很好。所以我接觸的印度人對我很好,我也會對印度人的印象變得很好;可是若是有些印度人對我不好,可能我也會對印度人的印象不好了。

 

所以我們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想清楚,因為可能碰到一些問題,結果到後來,你都不願意再做了。怕我們會碰到這種問題。所以在還沒做之前,我們要先想清楚的意思是這樣子。並不是說,連一些不影響到我們的小事情也都要想清楚。

 

四力的第四個“休息力”,他的意思是要休息。

 

當我很精進,很開心的做一個事情,比如說我非常有興趣打坐,可是一開始還是不能都不控制,沒有節制,一直坐下去。

 

我們不管是好的,還是不好的,都要控制,都要稍微節制,不好的事情不用說了,我們大家都要努力控制,盡力節制;而好的事情呢?一開始也是要控制,也是要節制。沒有的話,我們都會累,會膩。

 

比如說我做大禮拜。今天是第一天做,我可以拜好幾百拜,於是我今天就拜了好幾百拜。結果到了明天,我的腿又酸又疼,嚴重一點還發燒、生病,之後就退轉了,不願意再大禮拜。

 

在學校讀書時,老師第一天叫我們寫一張功課,我們第一天都會寫五、六張,但是慢慢的越來越少、越來越少,快到學期結束的時候,還好有放假,不然老師叫我們寫什麼,我們都不願意再寫了。()

 

為什麼呢?這是一個正常的問題,在修行上面,不管我在幫助人也好,我在修禪定也好,我在念經也好,我在拜佛也好,一開始都是要慢慢慢慢的,你累的時候要休息,休息好了繼續做,然後再休息,然後再繼續。

 

對我來說,你學什麼都一樣,我們一開始學習的時候,不要太多。你看我們將小朋友送到幼稚園,他也是讀得不多,都是希望他先習慣待在學校裡面,這是一開始學習的一個方法。大部分小朋友在幼稚園裡都是在那邊玩,都是在那邊睡覺。我們說小朋友去上學,可是事實上這不能算是一個學校,對不對?幼稚園跟正式上學不太一樣嘛,對不對。可是這是他一開始學習的一個方法。

 

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樣,一開始每個人都有勇猛心,做起來都覺得容易,想要多做一些。但是怕就怕無法持續,影響到未來,將來會退轉,有一天不想再做、不想念、不想打坐,很容易就會變這樣。所以一開始的時候,比如說你拜佛,今天拜20拜就好了,對你來說拜20拜很簡單。所以,我覺得對你來說每次做這個事情都很簡單,這樣就足夠了。

 

每一次做這個都覺得很簡單、很簡單,這樣做下去的話,永遠都會是簡單,當然以後你會越做越多。就像剛剛講的,你會越來越熟、越來越有經驗、越來越有興趣、越來越有這個習慣、你會越做越多。可是前提是每次對你來說都要是簡單的、不困難的。

 

如果一開始我們就做很困難的,大禮拜拜到汗流浹背,禪定坐到整個腿都酸痛,這樣子的話,怕我們無法持續下去。所以拜佛也好,打坐也好,念經也好,讀書也好,一開始都是一點點、一點點這樣子來練習。累了就休息,然後繼續做。之後累了,再休息,然後再繼續做,這樣下去,你永遠都做得到。

 

所以關於精進的「四力」,這四個很重要,第一個“勝解力”要“相信”;第二個“歡喜力”要“開心”;第三個“堅固力”要“想清楚”;第四個“休息力”要“控制”。“控制”意思是,比如說你今天在練習打坐,你還可以再多打坐幾分鐘,這時你要控制,不要再做了,要暫停,先休息。念經也是一樣,比如說你今天在念度母的儀軌,已經唸七遍了,但是今天特別有興趣,可以念到二十一遍,但是你還是要念七遍就控制住,不再念了。這時你會因為很想念,所以你會忍不住,今天晚上睡覺的時候,想到明天還可以做早課,可以念度母,然後隔天早上你洗臉的時候,已經忍不住了,因為非常想要念度母嘛!

 

每次當你很想念的時候,都要控制住,比如說我可以唸到二十一遍,念七遍就足夠了,要控制住,不要念到累,累的話就會變成人的壓力。我明天還要唸這個,還要唸那個、還要做早課,覺得很煩,因為你覺得累嘛!

 

所以我覺得現在的教育方式很好,一開始先讓小朋友唸幼稚園,慢慢慢慢的讓他適應。希望以後我們的寺院、我們的佛學院,一開始也是要這樣子。小朋友一進來的時候,不要像以前我們小時候那樣,整天都是念經、整天都是讀書,每天都這樣子從早到晚一直念。有些同學邊唸經,邊注意老師有沒有在看自己,因為老師不在這邊,老師只有聽到聲音而已嘛!然後我們都是嘴巴在念經,但是手都一直跟其他同學玩。有時候老師來的時候,我們還在看窗戶外面,等到回過頭來的時候,發現桌上的經書已經不見了!問同學:「我的經書去哪裡了?」同學說:「剛剛老師來收走了!」()然後我們都會很害怕,因為等一下一定會被打。

 

以我小時候的經驗來說,我學的並不多,要像幼稚園一樣,一下子教、一下子休息、然後再教、然後還玩,然後還講故事,還休息,再讀書。因為以前我們的寺院沒有這種教育方式,所以在寺院不管是大人還是小朋友,不論你是五、六歲,還是五、六十歲,通通都一樣,睡在同一個地方、吃同樣的飯、讀書、念經的方法,通通都一樣。

 

所以我覺得,直到我二十幾歲,才開始學到很多佛法,以前小時候沒有學到什麼。現在覺得,如果努力的話,以前寺院兩年的課本,應該不用一個月就學完了吧。只不過兩本書而已,以前學了兩年還是背不完,覺得以前還真的不乖、不用功。可是可能也是因為寺院沒有教我們方法吧。老師一直都是用這樣的方式來教。

 

我覺得,以後寺院的教育方式真的需要一點改變。現在我們在學入行論,也是這樣子。剛剛講的,不管你讀書、念經、拜佛、打坐,都是這樣子,不要做到很累。你還很有興趣、很想念,很感動時,這個時候要先停著,今天這樣子就夠了。就像剛剛講的,明天你會忍不住,會很想念。

 

接下來還有半個小時,你們會不會累?我覺得台灣天氣真的很好耶!在泰國真的好熱,我回到台灣真的覺得很舒服。

 

接下來講第八品,第八品是“禪定品”,禪定也是我們菩提心進步的一個方法。剛剛講的,我們自己的心沒有定好的話,隨時都會生起煩惱,不論貪心、瞋心、嫉妒。因為心沒有定好,什麼問題都會發生。心定好的話,不論碰到什麼,心裡都不會發生這些問題。

 

我們常常說,外面太吵了、外面太亂了,為什麼外面吵會影響到我,為什麼外面亂我也會亂?這都代表我們的心不夠定,所以會影響到我們。如果你的心夠定的話,不論外面多吵多亂,你的心也不會亂。你的身體可能會被弄亂,但是心不會被弄亂,因為沒有人可以碰到你的心。

 

寂天菩薩:「你自己的心要調好,你的心調好的話,沒有人有辦法送你到地獄。連國王都只能傷害到你的身體而已,沒辦法傷害到你的心。」這是沒有錯的!同樣的,如果你的心沒有調好,也沒有人可以救你,也沒有人可以幫助到你,這也沒有錯!對不對?

 

因為心就是我自己的,沒有任何人可以來弄。所以只要你的心調好,不需要害怕什麼;你的心不好,你也不用想說要靠什麼

 

你說:「我的心不好,可是我是某某法王的功德主、我是某某法王的弟子。」你的心不好,不要以為只要靠法王就可以安心了,你要下地獄的時候,法王真的沒有辦法幫你什麼?因為他也沒辦法弄到你的心!

 

所以你的心要定好,這個很重要。地方亂或不亂,從以前到現在都是一樣的。很多人都會說,現在是“末法”,現在很亂,聽起來以前的社會多麼單純。有時候我心想,應該不是這個問題吧。以前單純,現在很亂,我覺得不一定是這樣子的。以前有以前亂的地方,以前也有以前單純的地方。以前沒有電視,沒有報紙,也沒有人出國,以前的人都是住在村裡面,看到的就是幾個村裡的事情而已,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國家,最多鄰近一兩個國家而已,所以我們自然會覺得很單純。事實上,我們讀歷史的時候,以前有些地方更亂,比現在更亂,大屠殺、屠城、吃人肉。比現在我們看到還要更殘忍的事情,在以前都有。所以我覺得亂還是不亂都是看個人,對不對?我覺得末法還是不是末法,也是看個人。你的心單純,可以說你的地球是單純的;你的心亂,可以說你的地球也是亂的。

 

有些時候我覺得,末法還是不是末法,不是看外面,而是要看個人而定,要看你自己的心,對不對?所以有人說:「以前多單純,現在多亂。」對我來說,我不太相信這個。就我個人經驗來說,有時候我也會覺得,以前我多麼單純,現在為什麼我搞成這個樣子?事實上你真的觀察的時候,以前也沒有你想的那麼單純,現在跟以前比起來,現在真的好很多了。可是自己感覺上,我以前比較好,現在很不好。可是可能因為你今天剛好碰到了不好的事情,所以你覺得自己非常的不好。因為我們感受到的都是今天的感覺而已,以前的感覺已經忘記了,所以我們會覺得,以前我多好,現在為什麼變得不好。可是事實上,以前跟現在比起來,以前沒有比較好,都差不多,以前跟現在都差不多。

 

有時候我反而認為,現在有多好,以前我不懂這個,現在我都懂了;以前我不會處理這個事情,現在我會處理了。所以現在跟以前比起來,現在進步很多,現在比以前好很多,可是有時候我們感覺上還是會覺得,以前比現在好很多,現在變得不好,現在都退步了。所以很多人會說:「以前我的心有多善良,以前我的心多單純,現在的我不是這個樣子;以前我的生活多好,現在我不是這樣子。」事實上我覺得,你忘了以前。如果以前你的事情可以像看電視這樣重新播放一次,你還是會覺得現在幸福,現在比較好。

 

有時候我們會說:「我小時候都沒有煩惱耶!」事實上小時候有煩惱啊,因為你打過弟弟啊!你打過弟弟多少次?你跟朋友打架過多少次?這個都是代表你有煩惱啊!如果你是很慈悲的話,你怎麼會跟弟弟、跟朋友打架呢?現在為什麼你不會跟他們打架了?因為你變得懂事了!以前為什麼打架呢?因為你不懂事、也不慈悲、也有煩惱,所以打架了。

 

從這種角度來看,有的人說:「現在是末法,跟以前比起來現在什麼都不好。」這種說法我不太相信。我覺得這些都是人自己想的,事實上以前跟現在比起來,現在進步了,各方面都進步,以前跟現在不能比。現在我們的生活可以說像以前的國王一樣,以前的國王好還是不好?要看他怎麼想,如果他自己想好,他是很好的,他什麼都有啊,他的生活跟其他人比起來過得有多好?如果他想不好的話,因為是他自己的問題嘛!所以就變得不好了。

 

國王跟現代的我們很像,現在你覺得自己過得好的話,跟以前的國王一樣,甚至比以前的國王更好,我們現在用的廁所比以前的國王好很多,以前的國王都沒有這種廁所,對不對?以前的國王也沒有坐過汽車,頂多乘坐馬車,路也不是柏油路,一定很顛簸。所以有人說:「現在不好,以前比較好。」對我來說,我不太相信,這個應該是人自己所想的,自己認為如此而已,事實上並不是這樣。

 

以我自己個人的經驗來說,我也是常常覺得:「以前有多好,現代不好。」尤其在菩提迦耶繞塔的時候也覺得:「以前佛陀時代的時候這裡多好、龍樹菩薩的時代時多好。」但是細想的時候,那個時代不一定有多好耶!大家都住在山洞裡面。印度天氣那麼熱,我們這些從不丹高山國家過來的人,在龍樹菩薩旁邊讀書,一定動不動就會中暑,動不動就生病。沒有火車、沒有汽車,印度那麼大,去到哪裡都是要靠走路,做什麼事情都不方便,不能跟現代比。

 

佛陀時代,外道也會攻擊佛教徒,甚至會殺佛教徒,去到哪裡也都很危險,佛陀的一些弟子也是被外道殺害的。以前沒有聯合國,沒有什麼法律,也沒有警察,很容易人欺負人。

 

所以有人說現在非常的末法,外面非常的亂。我覺得這個應該不是外面的問題,應該是自己心的問題。所以你把心定好,不用特別去哪裡閉關,你的心定好,外面不會影響到你。如果你的心沒有定好,即使住在山洞,你也會跟螞蟻打架吧!()你會殺螞蟻,殺蚊子啦,也會吧。因為你的心沒有定好,所以心定好,我覺得真的很重要。尤其我們要學習慈悲的人,心定好更是重要,你的心沒有定好,隨時都會生起煩惱的話,那你隨時都會退失菩提心,隨時都會退失慈悲心的,心沒有定好的話,菩提心根本沒有進步的機會。

 

你的心有定好,剛好有接觸到菩提心的話,當然你會越來越做得好,越來越有進步的機會。所以心定好、禪定是非常的重要。

 

不只是菩提心,平常我們說我想要快樂。有人說要去不丹學習快樂。我覺得學習快樂不用特別到不丹,你在台灣,把心定好,在台灣比在不丹快樂的機會還多。在不丹,你的心定好,但是吃得不夠,你怎麼快樂呢?在不丹,你的心定好,但是生病了,你要怎麼快樂呢?不丹生病的話,也是要去印度、泰國治病。有錢的人會去泰國治病,沒有錢的人去印度,都是政府會付錢。可是如果去泰國的話,政府只會付一半。我們的媽媽他們都是去印度醫治。可是印度的話,大家都知道,醫療不能跟台灣比;不止是醫療不好而已,再那邊治病,有時候也會發生很多不好的事情。

 

所以在台灣,你的心調好,全世界哪裡都不用去了,去哪裡都不能跟台灣比,台灣是最有機會快樂的一個地方。為什麼呢?因為人要快樂的時候,需要有非常多的因緣,可是我們看的時候,這些快樂的因緣在台灣都有了。對我來說,人要文化、要習俗、要宗教、要家教、要教育、醫療、法律、國家和平、人民善良,需要很多因緣,這些在台灣全部都具足,這些快樂的因緣台灣比不丹更多。不丹的文化很好、習俗很好、宗教很好、政治很好、法律很好、人民善良很好,可是生活不能跟台灣比,不丹的生活還是很貧窮。在不丹有些人一年的收入,在台灣。以老師來說,不丹老師一年的收入,差不多台灣老師一個月的收入。這幾年不丹人的收入有比以前好很多。如果是以前,住在廷布的話,連房租都付不起。

 

有一段期間,不丹人都覺得很奇怪,人民的收入沒有提高很多,但是物價卻越來越高。後來發現原來是國外旅客進來得很多,他們身上都很有錢,他們買東西都願意給很多錢,但是這個卻對當地人不好。當地人認為,有人有賺到錢沒有錯,但是只是一兩個人賺到而已,物價變高卻會影響到大家,所以後來不丹也是有控制外國旅客人數。

 

賣東西的人認為,賣給外國人能賺到的利潤比較多,不願意賣給不丹人,兩個能付的價錢差太多,所以東西越來越貴,因為這個原因,政府限制外國旅客人數。

 

弟子:「我認為不丹會快樂,是因為不丹沒有殺業,政府禁止殺生的緣故。」「不丹和西藏同樣都有佛法,可是西藏人讓我感覺沒有不丹人快樂,我覺得差別在於西藏有殺業,而不丹沒有殺業。」

 

仁波切:「也有這個關係!在我懂事的時候,不丹已經規定不能打獵,不能釣魚。」「不丹人雖然還有吃肉,可是所有的肉都只能從印度進口。」

 

「不丹人都有一個觀念,做肉的生意是非常不好的。大家都認為,在不丹,從來沒有看過一個賣肉的人變得有錢。」「可是你看他賣肉的時候,看起來他賺了很多錢,可是實際上這些錢都留不住。」

 

「不丹後來有一個成語,意思是你不只是要有賺錢的福報,也要有存錢的福報。意思是有的人很會賺錢,但是錢都留不下來。」「在不丹,大家都會跟肉販買肉,他錢收了多少錢?可是從來沒有看過肉販變得有錢的。」

 

不丹有一個藏人阿姨,她是現在西藏移民到不丹最有錢的人,她開了很多間的旅館、飯店、餐廳,賣不丹最高級、最貴的地毯。她現在是不丹一個法王轉世的功德主,索南師父跟我講的。但是一般來說,西藏人只會護持西藏人的師父,不太可能會護持不丹師父。特別是這個西藏阿姨很有錢,對不丹這位法王轉世卻非常的護持,也為法王蓋寺院、買車子供養,非常發心,讓我很好奇。

 

索南師父說:「這個轉世法王的前世是不丹國師,住在國家的寺院裡面,這個時候那位西藏阿姨還很年輕,是賣豬肉的,養了很多豬。阿姨每天都會到寺廟,去收廚餘,拿回去養豬。」「法王知道阿姨是殺豬、賣豬肉的,有一次法王問她:『妳一定得要做這個嗎?』阿姨:『我不得不做這個啊,我沒有其他生意可做!』法王:『如果你不做這個,妳眼睛還沒閉著之前,會變得很有錢,我可以向妳保證。』法王的意思是阿姨還沒過世之前,會變得很有錢。」

 

這個阿姨相信了法王,放棄了殺豬的工作。現在她是不丹的藏人裡面最有錢的,他的公司名字叫“諾林”,意思是牟尼寶。她的公司賣地毯、古文物、飯店旅館有好幾間。阿姨認為這個不丹法王有神通,她會變得有錢,都是因為法王告訴她;若法王沒有告訴她,他也不會變得有錢。

 

所以後來她不賣肉,結果變得很有錢。所以我覺得就像你講的:「人為什麼會快樂?」也有因為旁邊動物快樂的原因。你周圍的人快樂,你也很有機會能夠快樂;你旁邊的眾生都是快樂,你也有快樂的機會。你周圍的眾生都是害怕恐怖,看到你就嚇到,你要快樂也很困難。你周圍的眾生看到你都很安心,你要快樂的機會比較多。

 

所以也有這個關係,不丹對動物的保護,真的很少聽到有其他國家做到這樣子。在不丹你殺了一個人,可能在監獄關13年;在不丹你殺了一隻鳥,要判無期徒刑。這個鳥的命和這個人的命比,你們看政府對牠的保護,不丹政府非常的保護動物。

 

在不丹你殺了雪豹,牠是保育動物,你殺了牠,也是這輩子都要待在監獄裡面。

 

所以在不丹有很多這種保護動物的法律。在不丹也有保護森林的法律,有一種樹木,在不丹虎穴寺附近有很多,

小時候我們都是砍這種樹。因為小時候還不知道這個法律,政府的人也不會到我們虎穴寺的閉關中心,所以都是砍這種樹來生火。現在才知道,砍這個樹,法律判刑很重的,這種樹在不丹山上到處都有,但是沒有人會去砍,都是因為國家有立法保護的關係。這種樹很有用處,它燒的火特別溫暖,就像瓦斯爐一樣,他的火焰是綠色的,煙也很少,所以用這種樹用來生火很好。然而這種樹,是因為國家的保護才能留下來了,國家若沒有保護的話,可能一下子大家都砍光了。

 

在不丹也不能抽菸。從前年開始,國家也開始制定不能喝酒、不能賣酒的法律。所以不丹人會快樂,也是因為國家不殺生的緣故,可是還是貧窮,跟印度比起來,我們好很多,因為至少大家都有土地,有房子,可是生活上面金錢的收入很少。

 

所以我覺得如果你真的想要快樂,心調好的話,所有快樂的因緣,在台灣都已經具足了。所以我覺得想要快樂的話,你不用到不丹,在台灣修禪定就好了,你做禪定就好,你一定會快樂。

 

很多外國人為什麼都喜歡修禪定呢?他也不是想要成佛,他也不是想要解脫,大部分都是因為禪定的時候感覺很舒服。為什麼會感覺很舒服呢?因為當你在禪定的這個剎那,你不會生起煩惱,人沒有生起煩惱的時候,對人來說是最幸福、快樂的事情。

 

我們每個人都有經驗,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念經,會喜歡做早晚課,也是跟這個有關係。因為這個剎那,你的心多多少少會定下來,然後你不會生起煩惱,很像你的心在休息一樣。因為人無時無刻都不斷的一直在想事情,有時候連睡覺都會睡不著。當你在念經、你在念佛,心會有一個依靠。比如對我來說,我有一個依靠的地方,就是度母。當我覺得心裡有一個依靠,覺得度母一定會幫助我,對我的心裡也有幫助,因為這個剎那你的心多多少少會定下來,然後在這個剎那你不會生起煩惱。

 

所以禪定是一個獲得快樂的方法。修禪定也能夠讓我們的記憶力不會退步。

 

為什麼我們人會健忘,記憶力衰弱?我覺得這個跟身體有一點點關聯,但是沒有很大的關聯;這個跟你的心有很大的關係。

 

你想了很多的事情,特別是你都在亂想,你都是想一些不健康的想法,你的記憶力會越來越退步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就像你今天吃的都是不健康的食物,你的體力會退,身體會越來越虛弱,越來越不好。心也是一樣,你想的都是對心不好的,你心的能力會越來越退,記憶力會越來越退。

 

舉一個例子來說,今天以前我都做得到,現在我卻做不到;是因為我的身體變虛弱了。以前我都能夠想到這個,現在卻想不到,容易會忘記,為什麼呢?能力退了!為什麼能力會退?舉一個例子來說,你吃的都是一些不健康的東西,你想的都是不健康的,你的身體都沒有“補”健康的東西。

 

比如說我在修禪定。這些就好像是健康的食物一樣,吃健康的食物你的身體會變健康;你修禪定,對你的心是很有益處的。你的心也會變好,記憶力就不會退步。

 

對我們人來說,記憶也很重要呀!我什麼事情都不記得的話,應該很糟糕吧,你們覺得好不好?我什麼都不記得了,有時候我覺得也很好耶()開玩笑的!真的不好啦,什麼事都不記得真的是不好。

 

弟子:什麼都學不起來,做什麼事情都要花很多時間,很麻煩。

 

仁波切:變得很麻煩!當然會麻煩,連剛剛放的杯子在哪裡你都不知道。什麼都忘記真的不好啦!我們有時候會希望自己什麼都不記得最好,可是有一天你真的什麼都不記得的話,真的會變得很麻煩。我們看過電影嘛!連自己的名字都忘記的人,你看他變得多麻煩。我覺得真的會變得很麻煩。所以我們要修禪定,修禪定有很多好處,禪定是慈悲進步的方法,也是慈悲不退的一個方法,也不會生起煩惱,修禪定的話,這個剎那馬上就可以得到快樂。

 

禪定跟布施有一點不一樣,布施的功德不見得在這個剎那就能得到,不見得布施這個剎那我們就能快樂。但是禪定的話,這個剎那馬上就能感受到,你坐一分鐘,就有一分鐘的舒服;坐了兩分鐘,就有兩分鐘的舒服。你們大家試試看做一個禮拜的禪定,真的做了一個禮拜的禪定,不小心,我們真的會在禪定上面執著耶!你真的會忍不住,一直很想做禪定。

 

有些時候我覺得,修禪定的時候真的也要同時學習慈悲。不學慈悲的話,你真的會不想要幫助眾生。你想要離開人,想要住在一個安靜的地方、不被打擾,不想跟人講話,也不想跟人聯絡,只想要安靜的來做禪定就好。為什麼呢?因為禪定帶給你的感受。對我目前來說,什麼感受都比不上禪定,對我來說,禪定是最舒服的一件事。

 

所以我覺得修禪定的時候,你真的需要同時學習慈悲,你真的需要菩提心的動機。沒有的話,我們都知道某些小乘阿羅漢碰到的問題,並不是所有的阿羅漢,只是某些阿羅漢,他會一直在禪定中不願意出來。

 

為什麼這些阿羅漢會一直都在禪定裡不願意出來呢?一般來說這個不是不好,但是對大乘修行人來說這個就不好;一般來說喜好禪定不是所應破、不是“障”。可是對大乘的修行人來說,當你得到阿羅漢以後,還一直在修禪定,這個時候的禪定就是障礙。為什麼呢?因為沒有必要,這種禪定不需要。你已經得到了阿羅漢,卻一直耽著在禪定中,這也有影響到你,為什麼呢?你是一個完全沒有問題的人,就像一個很健康的人,卻不願意出來做事情,一直都在睡覺一樣。

 

以前你需要修禪定,為什麼呢?因為你心裡有很多的煩惱,為了調伏這些煩惱、為了消除這些煩惱,所以你需要修禪定。以前你的心沒有定好,為了將你的心定好、為了要慈悲、為了要智慧,所以你必須要修禪定。

 

可是今天,你已經靠禪定來修智慧,也消除了你自己所有的煩惱了,你自己的部份完完全全沒有問題了,成佛或不成佛,對今天的你來說已經無所謂。你不會再投生輪迴,你已經得到解脫,獲得了永遠的快樂,對你個人來說,你是不一定要成佛的。可是不只是你自己啊!還有無量的有情,過去當過你的母親的無量有情,這個你不能捨棄。你現在都不幫忙他們,耽著在禪定中,不願意出來做事情,這對菩薩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障礙。

 

有些菩薩內心還有很多煩惱,但是他還是一直努力幫助眾生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一個生病的人都出來做事情,你一個健康的人不願意出來做事情,這樣就非常不對了。有煩惱的人都出來幫助眾生了,你一個沒有煩惱的人不出來幫助眾生,一直耽著在禪定中,這個就是障礙。

 

所以對於大乘的修行人來說,一個得到阿羅漢的小乘修行人,如果還一直不斷在禪定,這就是障礙。對一般來說,這個不是障礙,但是在上述這個狀況下卻是障礙,對大乘修行人來說這個是所應破。

 

一般來說,禪定是應當修的。但是任何修行都要看情況,對不對?它是好的沒有錯,但是不見得在每個情況下永遠都是好的,某些情況下,它是所應破,不能一直做下去,應當要出來幫助眾生。

 

所以我覺得某些小乘阿羅漢為什麼會有這種問題呢?因為缺了慈悲!所以我們為什麼說慈悲和智慧都需要呢?我們是缺了智慧,所以投生在輪迴中;可是這些阿羅漢已經離開輪迴了,卻缺了慈悲,所以也是沒有出來幫助眾生。經論上說,某些阿羅漢會耽著於禪定,一直在淨土當中入定,很久很久都不會出定。

 

所以我覺得沒有學習慈悲的人,一定會執著在禪定上面。你看我們自己的禪定,我做了幾分鐘的禪定而已,不能跟阿羅漢的禪定比,連這個都,我一不小心的話,都會執著,會想要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來專修禪定。阿羅漢的禪定更不用說了,他的禪定是完全沒有煩惱的禪定,完全消除煩惱的禪定,它的舒服更不用說了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生病時睡覺的感覺跟身體非常健康時睡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嘛,對不對?我身體非常舒服的時候,睡覺的感覺當然就很好啊!阿羅漢的禪定跟我們的禪定感受完全不一樣,他是完全沒有煩惱的禪定,我們的禪定當然比不上他。

 

他會碰到這個問題,是因為缺少了慈悲。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說:「我要去閉關!」不見得很好,不要去啦!()要看你的能力。真的你已經不行了,可以去閉關;如果還可以的話,還是要看你的能力出來做事,出來幫助人。你慈悲累積下來的功德,跟禪定的功德完全不一樣。雖然禪定的功德也很大,但是沒有大到會讓你成佛;可是慈悲的功德,累積下來,可以讓你成佛。

 

雖然慈悲和禪定比起來,修慈悲困難,修慈悲你會碰到很多很多的問題。我覺得沒有任何一個人,怎麼說,可以快快樂樂、輕輕鬆鬆、隨隨便便就能幫助到眾生。大家都在很辛苦當中、碰到很多的困難,承受很多壓力中,才修到慈悲。

 

修“自他平等”的時候,我覺得還沒什麼;到“自他相換”的時候,哇喔!這個對我來說真的做不到耶。以前菩薩的修行,一個就好了,對我來說,如果是我的話,我真的是做不到。

 

任何的菩薩修行,我們看佛陀的本生故事,佛陀在修學菩薩道時有一千個故事,我們看這個故事的時候,一個故事我都做不到耶!我覺得,如果發生這個,我真的要放棄命耶!任何一個故事,他的一千個故事裡面,沒有一個故事是不需要放棄命的。我覺得,哇喔!這個我是真的做不到耶!為什麼做不到呢?因為要放棄命,這個我還做不到啊!所以我覺得真的真的是不容易的。

 

今天我們到這裡,你們大家有沒有問題。

 

弟子:「仁波切!剛才你有講到,要觀察眾生所“需要的”。而我以前一直誤會,以為菩薩行應當要盡力滿足眾生想要的。但是後來你跟我說“眾生想要的”和“眾生需要的”是不一樣的!」

 

仁波切:「“想要”和“需要”應該是不一樣的,這個也是我到台灣才學到的,一個漢傳的師父講的,可是師父的名字我忘記了。師父:『我們不能說“我想要”,買東西的時候不能買“我想要”的,應該要買“我需要”的。』我覺得對對對!這個很有道理。我想要的話,我什麼都想要啊!對不對?買我想要的,永遠也買不完!“我需要的是什麼?”這個很重要,對不對?

 

眾生想要的,我覺得就算一千零二個佛來也幫助不了他,永遠也滿足不了他想要的,對不對?()因為他什麼都想要!可是他到底真正“需要”什麼?

 

這個是一位台灣的漢傳師父講的,我在Kinley堪布的中心看電視時聽到,這個師父在電視上開示時講這個,大家都在笑。我覺得師父說得很對,真的是很有道理。

 

剛剛我們講過,我們幫助一個窮人的時候,我覺得我們不能看他想要什麼,對不對?我覺得要看他需要什麼、缺了什麼?他所想要的,往往都不會是他所需要的;他所需要的,往往都不會是他想要的。比如說一個小朋友,他想要的是教育還是玩具?當然他想要玩具,不想要教育。那我們要幫助他玩具嗎?我覺得短暫的,有些時候可以給他玩具,但是你有能力的話,最好還是要給他教育。

 

比如說我們去塔須幫忙的時候,我們問他:「你們需要什麼?」他們要的都是我們做不到的、他們要的都是他們所不需要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人都是看別人,都是在和別人比較。比如說蓋寺院就好,我們問他們你們要蓋怎麼樣的寺院,他們會說:「我們要蓋跟某個地區那邊一樣的寺院!」可是那邊的寺院,我們這裡根本不需要啊!因為那邊有好幾千人,而我們這裡只有幾百個人,根本不需要這個,可是他們都不會這樣想。

 

所以我覺得,剛剛說的,要看他“需要”什麼,而不是他“想要”什麼。因為他不知道他需要什麼,特別是落後的地方,很貧窮的人,沒有受過教育的人,更不會知道自己需要什麼,他不懂這個!因為可能他不夠聰明,可能他沒有受過什麼教育,可能他什麼都沒有看過,所以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。

 

所以有些時候覺得,幫助眾生真的不是這麼容易,對不對?

 

弟子:「要觀察他真正需要什麼,要觀察過才會知道。」

 

仁波切:「所以我覺得這個很困難啊!他想要的,不是他所需要的;他需要的,不是他想要的。」所以我們要幫助他什麼呢?我們要幫助他所需要的!我們幫助的時候,他會非常滿足,充滿感謝嗎?絕對不會滿足,也不會感謝你,因為你給他的,不是他所想要的,我們給的是他所需要的。比如說我們跟他說:「我幫你蓋一個學校好不好?」他會說:「不要!」所以我們幫他蓋一個學校時,從現在來看,他不會快樂的,他不會開心、他不會滿足,他不會跟我們感謝!他什麼時候會感謝呢?有一天,他真的知道、明白了以後。知道了以後,大家都會感謝啊!對不對?

 

所以我們幫助人的時候,真的自己的慈悲要夠,慈悲夠的話,我們對對方不會有這個希求,不會希望他對我的態度要好。不管你對我的態度怎麼樣,我都會幫助你,這個就是慈悲了。就像父母與孩子一樣,孩子不論有多吵,父母不會離開孩子的,父母都是會幫助孩子的,因為父母對他永遠都是捨不得,因為父母對孩子有慈悲!

 

幫助人也需要智慧,因為你要知道怎麼幫助他,沒有的話,因為他給你的態度不是很好,我們都很容易會退,容易會放棄他。另外,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給他,因為這個並不是他想要的。雖然他非常缺乏、非常需要,但是他卻不想要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們都知道他非常需要吃水果,可是他卻不想吃啊!這怎麼辦呢?這個就要靠智慧了。

 

所以我覺得,這些真的不是容易耶!要幫助眾生,有些時候我覺得真的不是容易耶!可是你越做,一定會越來越有經驗啊!是不是這樣子?()

 

今天上課到這裡。

 


 

【入菩薩行論】要義 (第八堂結束)

堪祖仁波切 2012/04/20 講於 南投中心

學會網址:www.bodhi2240425.org

arrow
arrow

    bodhi22404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