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Rimpoche_Lama.jpg

【入菩薩行論】要義 第六堂

2012/03/23

 

南投縣菩提心佛學會 堪祖仁波切講述

學會網 www.bodhi2240425.org

 


註:此非逐字文字稿,為便於大眾閱讀,文字有潤飾與增刪以符合書面文體,實際內容仍需以 堪祖仁波切上課為準。

 

弟子:「請問仁波切,我記得以前看過《入中論》,裡面說到若是要成佛,必須要依靠空性的智慧和菩提心,就好像鳥的兩個翅膀一樣,缺一不可。可是仁波切您在第一堂課曾說:『雖然實際上沒有這樣的情況,但是我認為,一個人如果都不修空性,單靠菩提心,還是有可能會成佛。』您這樣的說法似乎和《入中論》所講的不一樣。」

 

仁波切:「智慧(空性)有它的特色,菩提心也有它的特色,而我的意思是,空性它的特色是可以消除我們的煩惱障,但是無法消除我們的所知障。比如說阿難,他的空性已經修到究竟,對小乘來說已經達到究竟了,已經成就了阿羅漢。但是他可以消除掉煩惱障,卻仍然無法消除掉所知障。但是到大乘的時候,為什麼有辦法消除掉所知障?因為是菩提心的關係,所以我認為,消除煩惱障就是空性的特色,消除所知障就是菩提心的功德,也是菩提心得特色。一般來說,就像你剛剛說的,入中論裡面提到要度過大海,到達成佛的彼岸;此岸就是我們凡夫,彼岸就是成佛。如果像鳥一樣,想要飛渡大海,到成佛的彼岸,就必需要有智慧和慈悲兩個翅膀。」

 

仁波切:「但是講到特色的時候,我認為消除所知障不是靠空性,而是因為菩提心。但是這個都是我個人這樣認為而已,書上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說法,在色拉寺的時候,我的老師們也不是這樣教的。老師他們說:『不論要消除煩惱障還是所知障,都是要靠空性,即使就大乘來說,要消除掉所知障也都是要靠了悟空性的智慧。』」

 

仁波切:「然而,如果問:『小乘也有修了悟空性的智慧,大乘也有修了悟空性的智慧,但是為什麼大乘的了悟空性的智慧可以消除所知障,而小乘的了悟空性的智慧無法消除掉所知障呢?』老師他們會回答:『這是因為大乘的了悟空性的智慧,有菩提心的支持,所以有辦法消除掉所知障。』簡單的說,大乘的了悟空性的智慧,可以靠菩提心,它有菩提心的支持,所以跟小乘心續當中的了悟空性的智慧不一樣。」

 

仁波切:「可是我覺得,應該不用講了悟空性的智慧,直接講消除所知障就是靠菩提心。我是認為,小乘主要的修行就是了悟空性的智慧,要消除的障礙就是煩惱障,目的就是要得到解脫;大乘主要的修行就是菩提心,要消除的障礙就是所知障,目的就是想要成佛。但是這些不論課本上面還是我的老師們都沒有這樣說,這些純粹是我個人的看法而已。」

 

第四品、第五品、第六品講的都是保護菩提心的方法。而第四品告訴我們不要很輕易就放棄菩提心。因為有些時候我們放棄菩提心、放棄眾生,不只是放棄菩提心而已,有些時候我們甚至連佛法都會放棄,但是不論放棄菩提心或放棄佛法,有時候不是發生了什麼很大的事情,只是小小的事情,弄得我不舒服、弄得我不高興,我們就放棄了。

 

很多人放棄菩提心、放棄佛法,不是發生了什麼很大的事情,有時候一點小小的煩惱、小小的問題,就放棄了。

 

所以在第四品裡,寂天菩薩告訴我們,不要輕易就放棄菩提心,他說:「你們也知道,過去佛菩薩這麼長的時間,這麼多次的一直在反覆思考,到底哪一個法對眾生是最有幫助的?他們一直都在觀察,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菩提心。」這個你們大家同意嗎?看起來好像不太同意的樣子。()開玩笑的。

 

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菩提心。對我來說,所有的佛法都是包含在慈悲與智慧裡面,佛教所有的修行都不出慈悲與智慧。可是以智慧來說,最究竟的就是了悟空性的智慧;以慈悲來說,最究竟的就是菩提心,佛法最究竟的就是這兩個而已。

 

但是為什麼第四品會說,從以前到現在,佛菩薩們都不斷的一直在觀察、思考,發現對眾生最有幫助的法就是菩提心。那麼,了悟空性的智慧對眾生就沒有幫助嗎?跟菩提心比起來可以說沒有。我認為,了悟空性的智慧可以幫助到我自己,可是要幫助到別人呢?不見得能幫助到別人!我已經了悟了空性,得到了這個智慧,也不只是了悟空性而已,我也用這個來消除掉我的煩惱、消除掉我的痛苦、消除掉我的業,這些通通都消除掉了,可是這樣我就一定可以幫助到你嗎?並不見得!

 

因為若是我要幫助到你,一定要願意關心你,一定要對你有慈悲,一定要對你有愛,缺了慈悲與愛,我就算智慧再高也不見得會幫助到你。

 

我們佛經裡面也有提到,有些阿羅漢,並不是全部的阿羅漢。有些阿羅漢他們已經是“無餘阿羅漢”了,他們已經入無餘涅槃,這些無餘阿羅漢有一個缺點,他們有一些問題,也可以說是他們的過患,以大乘的觀點來說這樣是不對的、不可以這樣做,可是這些無餘阿羅漢們卻會這麼做。

 

這些無餘阿羅漢的問題在哪裡呢?他們會打坐,打坐好幾千年,可能好幾百萬年,都不會出來做事情,這樣對大乘修行人來說是不對的,不可以這樣。因為這個是你自己的部分處理好而已,但是你沒有幫助到眾生。這個對大乘的法來說是不能的,也是不對的。

 

這些無餘阿羅漢心續當中已經完全沒有煩惱了,這麼好的一個人為什麼不能幫助眾生呢?因為他的心續當中缺少了菩提心,可以說缺少了大悲心,可以說他的慈悲不夠。一般基本的慈悲他也有,可是並沒有大悲心;所有眾生的苦都我來拿,這種扛下責任的大悲心他沒有。一般的慈悲他有,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這種不扛責任的慈悲他有,但是要扛下責任的慈悲他就沒有。

 

扛下責任的慈悲叫做大悲心,這個跟一般的慈悲有什麼差別呢?生起大悲心的時候扛下責任;眾生的事情我來,眾生的事情我來做,由我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這種時候是大悲心。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這種慈悲小乘也有,但是並沒有扛下責任,他並沒有說“我來幫眾生離苦得樂”。所以“我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”,這個時候已經是大悲心了。可是今天我沒有這種能力,而誰有這種能力呢?只有佛有。於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所以我要成佛;這個時候從大悲心生出了菩提心。

 

所以了悟空性的智慧沒有幫助到眾生,只會幫助到你自己,但是要幫助到他人,還是要菩提心。所以有些菩薩,他自己的煩惱不少,因為他也還未了悟到空性,他自己本身的煩惱都還沒解決,比如說有一些菩薩他們的見解在唯識,有些菩薩的見解在有部、經部,這些菩薩都還未了悟空性。比如說阿底峽的上師 金洲大師,他已經發菩提心,就已經是菩薩了,但是他的見解還在唯識,還沒有了悟空性。所以對於煩惱來說,我們跟他應該是差不多,他的心續當中不是沒有煩惱,他還有煩惱,可是他還是會幫助到眾生。

 

所以如同剛剛講的,很多的佛、菩薩在思考、在研究、在觀察的時候,得出的結論,最後真正可以幫助到眾生的法就是菩提心。

 

我們大家都是想要幫助到眾生的嘛!在台灣也有小乘的佛法,大乘、小乘、密宗、顯教,在台灣都有,但是看起來大部分都是大乘的修行人,不論是顯教或密宗,都是屬於大乘的修行人。而如果你想要幫助眾生,就絕對不能為了一點小事情放棄菩提心。為什麼呢?因為以前的佛菩薩一直觀察的時候,他們最後的結論就是,能夠幫助到眾生的法,就是菩提心而已。其他的法都是有也好,沒有也好,只要有菩提心就好;有菩提心的話,你就一定會幫助到眾生。沒有菩提心,即使已經了悟了空性,心續當中的煩惱都消除了,有能力到淨土,蓮花化生,還是沒有辦法幫助到眾生。

 

這些無餘涅槃的阿羅漢都是蓮花化生,出生在淨土,可是為什麼這麼多年,這麼長的時間他都沒有辦法幫助眾生?對大乘來說,他就好像在睡覺一樣,因為他都入定去了,而這種打坐、入定是不需要的。怎麼說不需要呢?一般來說,打坐、入定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自利利他,但是這些無餘阿羅漢只要一打坐、入定,就其他什麼事都不做,利他的部分沒有了。另外,無餘阿羅漢的煩惱障很早就消除掉了,所以他的打坐、入定對他自己也沒有什麼幫助,根本是不需要的。可是為什麼無餘阿羅漢還是要打坐、入定呢?因為他覺得這樣子很舒服。

 

剛剛我跟慧珍也講過,我們現在心續當中有煩惱的人來打坐有多舒服?一個沒有煩惱的人來打坐就更加舒服了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身體不舒服來睡覺跟身體舒服的時候睡覺感受是不一樣的嘛!我身體不好的時候吃這個東西,跟身體很好的時候吃這個東西,味道也不一樣嘛!

 

無餘阿羅漢的心續當中完全沒有煩惱了,當他在空性上面打坐入定時,他的舒服程度就更不用說了嘛!我們是無法跟他比的。我們是還有煩惱,打坐的時候也多多少少會感受到舒服,無餘阿羅漢是完全沒有煩惱,他的打坐一定比我們更加舒服。

 

所以因為這個打坐、入定的舒服,有些師父會說他不想和大眾見面,他不想出去。有些時候我覺得,有的師父的打坐是因為慈悲,他是為了度眾生,所以在山上打坐,因為他要先把自己先調好,把自己先修好,最後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眾生。可是有些不是為了這個,他是覺得跟眾生在一起會起煩惱、很麻煩,所以他選擇在山上自己一個人打坐,這個就比較像在逃避;一般來說這樣不是不好,但是以大乘的修行人的觀點來說,這個就不好。

 

你已經不想再幫助眾生,不想再利益眾生了,你覺得這個太麻煩了,所以你逃避,自己一個人在山上閉關打坐。這個以大乘佛法的觀點來說是不對的,你不可以這樣子;但是以一般的觀點來說,這樣並沒有什麼不好。

 

當然,並不是所有的阿羅漢都會這樣,但是一些阿羅漢,他們的確有這樣的問題,他們真的會這樣做。

 

回到剛剛我講的,你要幫助眾生的話,就絕對不可以放棄菩提心。有了菩提心,你隨時都可以幫助到眾生。

 

有一次,一個師姐來問我,她說她菩提道次第廣論已經讀完了,讀完之後要做什麼?也有人跟我說:「我入菩薩行論讀完了,讀完以後要做什麼?」我回答這個師姐:「菩提道次第廣論你要好好的讀,如果你真的明白了、懂了,要修什麼、要做什麼,不會是問題,因為這個時候你都已經修不完了。」入行論也是一樣,你真的懂了入行論,讀完以後要修什麼?這個不用擔心。

 

同樣的,你的心續當中有菩提心,你菩提心沒有退,有保護好,不用擔心到時候你會不會幫助眾生,你隨時都可以幫助眾生,隨時都會幫助到眾生。

 

我們都知道,幫助人的人不見得有智慧,可是一定都是有慈悲的,沒有慈悲就不可能會幫助人。現在我們都知道有些人他很聰明,他很有能力,可是他都不願意幫助人;可是有的人他不是那麼聰明,也不是那麼有能力,可是他都願意幫助人,為什麼呢?都是因為他有慈悲的關係。

 

所以第四品告訴我們,如果你想要幫助眾生,就絕對不能因為一點小事情,放棄你的菩提心。

 

不可以放棄菩提心,也代表你不可以放棄眾生。我們很容易會放棄眾生嘛!我們是不容易放棄三寶的,因為大家都怕死後會墮三惡道(),大家都怕死的時候沒有了依靠,我們最後還是要靠三寶,所以不會輕易放棄三寶。可是我們很容易放棄眾生,這個人做了一點點不對,我們都覺得以後就永遠不要再幫他了,特別是需要接受我們幫助的人,我們來幫助他的時候,我們容易會放棄他,容易會對他嚴格,容易會對他兇。

 

所以我一直跟一些我認識的媽媽們說,不要對小朋友很兇,妳們要對小朋友溫柔。因為雖然他是妳的孩子,但是還是一樣都有業果的。你現在對他兇,以後長大他也會對你兇,這是第一個問題。第二個呢?他長大以後妳也沒辦法再對他兇了,妳到時候還是得對他溫柔,這個時候妳自己也很尷尬,你的孩子也不習慣。

 

所以人家還需要你的幫忙的時候,還來得及,你要對他溫柔,不要對他兇,有一天你需要他的幫助的時候,你對他溫柔,你也不會尷尬。

 

現在很多孩子長大後,父母沒辦法再跟他溝通,原因是什麼?因為以前孩子靠你的時候,你對他兇,慢慢長大以後他不用再靠你了,你跟他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,越來越有距離。所以我覺得,父母對小孩子還是要溫柔最好。

 

有的人會質疑,對小孩子溫柔會不會寵壞?我覺得應該不會寵壞,我們盡力要對他慈悲,盡力要對他愛,盡力要對他溫柔,我覺得就跟我們自己一樣,人家罵我們,我們也會聽不下去。人家對我用讚嘆的,用鼓勵的,我也會聽得下去,也會願意好好做。現在的小孩子年紀雖然小但是很聰明,領悟也很快,所以凡事都要好好跟他講,跟他溝通,不要動不動就用罵的,用打的。

 

所以當我們幫助人的時候,不要說幫助外人了,連幫助自己的孩子,我們都很容易用很嚴格的標準來要求他,因為他事事都要靠我,所以我會要求很多,連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都會要求他要做到。

 

很多老師對學生也是這樣要求,父母對孩子也是這樣要求,老闆對員工也是這樣要求。現代社會是不能隨便打罵,但是私底下會給很多這種壓力,我覺得這樣不是很好。

 

我們對眾生容易會看不起,我們對眾生容易會放棄,如果放棄了眾生,你的菩提心就會出問題,你修大乘的目的就會很難達到。

 

還有一個第四品說過,你要想佛陀講過的話。當你快要放棄菩提心的時候,要趕快記得佛陀講過的話;靠思維佛陀的話、佛陀的法,思維佛語,來不要放棄菩提心。

 

還有一個,你要想到自己現在的這個暇滿人身,是很難得到的一個人身;心續當中的菩提心,也是很難得生起的一個菩提心。現在好不容易因緣俱足,你都已經得到了,你都已經生起了,你怎麼可以為了一點小事情就隨便放棄呢?

 

我們會認為,是不是我們到了淨土的時候,容易會學佛法?對我來說,不一定、不見得,因為我覺得學佛法的眾生來說,最好的就是人身,為什麼呢?因為我覺得學佛法,都要剛剛好,什麼都要剛剛好。

 

生活太窮,學佛法也會很困難。以前我們在印度唸書的時候,很多書唸得很好的同學後來都離開了,為什麼?因為寺院的生活不好。以前我們從不丹一起去印度色拉寺的時候,總共三個人,我們三個都是室友,其中一個堪布他在色拉寺待了九個月就離開了,他說:「色拉寺不是人住的地方!」因為真的是肚子餓,我們每天都處在飢餓的狀態。

 

所以他離開的時候,我心裡頭覺得很惋惜,那時腦海一直在想,為什麼我們會沒有錢呢?如果有錢的話,多麼希望他能留下來一起學習。他是當過不丹最好的佛學院-馬頭明王佛學院的教授,才21歲而已就當上教授。他去美國學英文的時候,人家要讀七年的課程,他兩年就讀完了。他在色拉寺學佛法的時候,不只是老師上課講的內容他能記得,連老師講過的話,老師的表情,他都能夠模仿,下課的時候表演給我們大家看,好像錄影帶錄起來一樣。

 

他在不丹的一個法王旁邊學詩詞,法王教了他一個範例,法王看的時候,他早就寫好了,不念書在旁邊休息。於是法王教他兩個範例,他也馬上就寫好,後來增加到四個,也馬上寫好,法王一直增加到三十二個範例,他都全部寫好。我們的詩詞課本裡面才一百多個範例而已,短短三天,他就已經全部學完了,連法王都覺得,這個學生可能不是人吧。()

 

因為詩詞是真的很困難,一般人連一個範例,花一天的時間都寫不出來;有人想了一整個晚上,才寫了一個字而已。這個一般人是真的寫不出來,可是他不用一個禮拜就全部學完了。

 

所以他到色拉寺時,一開始我們班上總共有四百個同學,因為大家都是來自各個寺院很會唸書的人,所以一開始他的成績只是普通,但是不到兩個月,大家都知道他很會念書。

 

還有一些色拉寺的格西特地跟他學詩詞,他還只是一個一年級的學生,但是寺院的博士居然當他的學生。

 

他作詩詞的時候,馬上就可以創作出來。他看一個人馬上就能為他寫一首詩,寫的也很好笑。有一個師父是禿頭,但是留了鬍子,他寫這個師父,說他很像把頭髮放在下巴,這個師父都很不高興。()他寫的方式也很隱喻,一開始讀還讀不出來,要很仔細讀才會看得出來他所寫的含義,所以就變得特別好笑。他是真的很會寫詩詞,非常聰明,又很有才華的一個人。

 

但是也是因為在寺院的生活很不好,後來他都離開了色拉寺。也不只他而已,我們很多同學也都是因為生活不好,離開了寺院。有一個同學,他的名字我現在忘記了,他背書在色拉寺是第一名,很會背書,記憶力超強,可是他也是一年級就離開了,有人說他後來去尼泊爾。

 

所以有些是生活不好,所以不能學佛法;有些人是生活太好,也沒辦法學佛法。非常有錢的人,可能也沒辦法學佛法。所以我覺得學佛法都要剛剛好,也不能年紀太小,也不能年紀太大,都要剛剛好的。剛剛好在眾生裡面就是“人”而已,我們“人”就是剛剛好的。特別是在座的各位,不論是年齡或生活,什麼都是剛剛好的。

 

所以我覺得,如果是我們,真的不用等到淨土才學佛法。是不是我們一定要等到淨土,才能夠好好學佛?我覺得不用,現在學佛法比等到淨土才學還要更好。

 

所以你現在已經得到了暇滿人身,不要現在不學佛法,還想等到下一次。這就好像你好不容易進入了一個很好的學校,到了這個學校的時候你說下一次吧,下一次再讀,這一次不讀了,這樣子很可惜吧。

 

今天我們得到了一個暇滿人身,心續當中生起了不容易生起的菩提心,這個時候我們說不行,下一次吧、下輩子再修、還是以後到淨土再好好修。這個我覺得好像你好不容易進入哈佛大學了,你還不讀,還說下一次吧,很像是這樣。

 

所以第四品是說,很難得的因緣,在你身上都已經全部具足了。對一般眾生來說,要得到暇滿人身不容易,我們現在都得到了,我們大家都是暇滿人身;一般來說,要聽聞學習佛法不容易,我們現在都已經在聽聞學習佛法了;一般來說,要生起菩提心不容易,我們大家現在心續當中都有這樣的觀念與動機。為了一切眾生,我們要成佛,這樣的觀念我們都有了。所以你不能為了一點事情就放棄菩提心。

 

還提到一個,我們要想到煩惱的過患,就好像入菩薩行論第一品講的,我們的心24小時都不斷在煩惱。睡覺的時候,處於無明;醒來後,看到比我們好的,我們會嫉妒,看到跟我們一樣的,我們會比較;看到比我們不好的,我們會驕傲;看到好的,我們會貪心;看到不好的,我們會生氣、不舒服。所以我們的心,24小時都在煩惱,沒有間斷。

 

有些時候我覺得,我們的心怎麼會這樣?好像一個身體非常的不健康,動不動就生病、動不動就生病。我們的心有些時候也是這樣,動不動就不好的觀念,動不動內心就產生對佛法來說不對的想法。

 

可是有沒有什麼方法,可以消除掉這些煩惱呢?第一品說,最快的就是菩提心。這個我們試試看就知道了,我們觀想空性和觀想菩提心的時候,對我來說,真的差很多。觀想菩提心的時候,生氣、貪心、什麼不好的想法,多多少少都會壓住,或者消除掉,但是觀想空性的話,我覺得還是比較困難。

 

所以這些我們常常都要思考,可以嗎?

 

以上是上一堂課所講的,現在我們開始今天的上課。

 

今天我們講到第五品,第五品是“守護正知品”,內容是正知跟正念。正知跟正念對我們修行人來說也很重要。正知跟正念是菩提心的保護,也不只是菩提心而已,一切修行的保護,所有修行的保護,就是正知正念。

 

上個禮拜我有講過,為什麼有些師父他的學問不高,但是卻做得很好;有些師父他的學問很高,但是卻做得不好?

 

師父的學問不高,但是做得很好,都是因為有了正知正念。他的學問不是很高,他懂得的法不是很多,但是因為他正知正念修得很好,所以我們說這個師父修得很好。有些師父他懂了很多佛法,他學問很高,可是他做得不好,為什麼呢?因為他缺了正知正念。

 

所以正知正念就是一切修行的保護,保護修行的方法。()有些時候我覺得我的中文不太夠用

 

我們第五品為什麼要講到正知正念呢?因為我們希望我們的菩提心不要退。因為我們好不容易生起菩提心了,希望它不要退。

 

希望菩提心不退,要怎麼辦呢?這需要控制你的心。那我們想要控制我們的心,有沒有什麼方法呢?我們要靠正知正念。

 

舉一個例子來說,入行論有舉一個例子,比如說這個大象不乖,會發狂作亂,我們要控制住這個大象,有什麼方法?還是先得用繩子把大象的腳綁起來,綁在一個柱子上,綁在柱子上以後呢?還要慢慢的給他訓練,慢慢地教他,讓牠調伏、變乖。

 

我們的心也很像這樣,我們要將心綁在佛法上面,要靠正念。正念就像我們的心和佛法中間的繩子,而佛法呢?佛法就像柱子一樣。

 

所以佛法就像柱子,心和佛法中間的繩子就是正念,而我們的心很像一頭不乖的大象,而馴象師,或者說馴象師手上的工具,就是正知。要訓練一頭不乖的大象變乖就要靠這些。我們的心沒辦法控制,也是要靠正知和正念。有正念的話,就好像我們和佛法中間有一條繩子一樣。

 

所以,正知正念對修行非常的重要。以前有些師父在修正知正念時不是隨隨便便修的喔!這個我有跟你們講過,看起來好像很好玩,可是實際上修的時候真的很難做到。

 

師父白天起床的時候,擺了一堆白石頭和黑石頭,然後他開始用正知來觀察自己:『現在我心裡想的是否和佛法所講相符?有沒有相違?』他用正知來觀察。觀察自我叫做正知,記得佛法的內容叫做正念。

 

他是突然這樣來觀察自己,觀察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所想跟佛法相符,於是他便會在碗裡面放一顆白石頭。然後有時候他和別人講話,他觀察自己所講的話:『我現在講的話和佛法講得是否相符?有沒有相違?大乘佛法重點是要幫助眾生,我現在講的話有幫助眾生嗎?』有的話,他就會在碗裡面放了一顆白石頭。

 

然後他做事情的時候,也是突然這樣觀察自己:『我現在做的事情和利他是否有關?』有的話,他就會在碗裡面放一顆白石頭。

 

到晚上的時候,快睡覺前,碗中的白石頭比較多,他就會很開心,隨喜自己,大部分這個師父會吃晚餐,給自己弄一個小PARTY,很開心,覺得自己今天做得不錯。()

 

然後,有時候他突然觀察自己心中所想的,發現自己的想法違反佛法,他就會在碗中放一顆黑石頭。也有時候他突然觀察自己和別人講的話,發現自己所講的話沒有利他,都是分別心、都是對眾生不好的,他就會在碗裡面放一顆黑石頭。做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樣,他發現自己做的是違反佛法的,他就會在碗裡面放一顆黑石頭。

 

到晚上的時候,他發現自己碗裡面的黑石頭比白石頭還多,他就會罵自己,然後那天晚上就不能吃晚餐,特別是有些時候情況比較嚴重時,他會逞罰自己晚上不能休息,要一直拜佛懺悔。

 

我們聽到這些師父的故事的時候,可能會覺得好像很好玩,這個我應該也能做得到。可是實際你去做做看,就會知道自己連一個小時都做不到。只要做一個小時而已,肩膀都已經酸了(),因為我們平時所想的事情幾乎都是違反法的。

 

所以我們會懷疑,奇怪,以前我們不會這樣耶!現在怎麼想的事情都是違反法的?並不是以前我們不會,而是從以前到現在我們就都是這樣,只是我們自己沒有注意而已。

 

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好的也有,不好的也有。可是有時候我們學佛法,我們會覺得我們怎麼越學越退步?這個時候並不是退步,而是你已經有做到正知,你有在觀察自己。以前的你都沒有觀察,也不懂佛法,今天的你已經懂了佛法,而且不只是懂佛法而已,也有記得法,所以有正念了。

 

也不只是記得法而已,我還會常常注意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顛倒,有沒有違反佛法,會觀察自我。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認為,為什麼我們學佛法,越學越退步,事實上並不是你退步,可能以前你完全沒有注意,沒有觀察自我,但是你現在修到了正知正念,越來越會發現自己錯誤的地方。

 

所以以前的師父們是這樣來修的,他們可能修到每分鐘都在觀察、每秒都在觀察、每個剎那都在觀察。我們是沒有辦法修到那麼細,但是我們可以從比較粗的開始。比如說每個月,在月底的時候,每個寺院都會辦法會,為什麼要辦法會呢?希望一個月所做的善行都能夠回向,所做的惡行都能懺悔。月初的時候,每個寺院都會辦法會,為什麼呢?因為希望大家都能夠好好發願。

 

這個很像我們每年過年一樣,很多寺院過年的時候也特別都會辦法會,讓大眾都來參加。為什麼過年要辦法會?是希望藉這個機會,讓大家都能好好發願。而修行人沒有什麼過年不過年,天天都是過年,早上起來就是過年了(),所以早上起來我們也可以好好發願。

 

所以我們可以每個月觀察,我這個月做了些什麼?有沒有做錯什麼事,如果有做錯的事就要懺悔;如果有做對的,也要對自己隨喜,隨喜的意思就是開心。我們看到人家做好事,我們說:「隨喜你!」不是嘴巴上講而已,而是要打從心底開心,打從心底以你為榮、打從心底覺得你真的很棒,這個就叫隨喜。人家做好事我們不舒服、不開心,這個叫嫉妒,隨喜就是嫉妒的相反;所以人家做好事的時候我們開心,就是隨喜。這個月我做得不錯耶!這個時候也要隨喜自己,自己要開心。

 

慢慢的每個禮拜,比如說每個禮拜五這樣想;慢慢的每天晚上,快睡著前,回想一下,今天都做了什麼,我今天有跟這個人講話,講話的時候有沒有傷害到他?我今天有做的這件事情,有沒有傷害到人?我今天做的事情有沒有違反佛法的?

 

不可能我一開始就做到百分之百,今天一整天一定會做錯很多很多事,但是每天晚上都這樣想的時候,越來越會進步,正知正念越來越有進步。慢慢的到每幾個小時,慢慢的每幾分鐘,慢慢的每幾秒鐘,慢慢的每一個剎那,人家認為不可能這麼短的時間會做得到,但是這個剎那我卻能同時做到正知正念。

 

我們說一個剎那要修菩提心,還要修自他平等、自他相換、七支因果,這些全部都能在一個剎那裡面修得到嗎?一般人來說是不可能的,有時候你修一整天都修不完,有時候都會亂掉,但是一個很有經驗的修行人,一個剎那他是能修得到的。就好像修空性也是一樣,補特伽羅無我的正念有七個、法無我的正念有五個;空性的正念總共有十二個。這十二個正念,我有可能在一剎那修得到嗎?對有經驗的修行人來說,他就可以修得到,可是我們一般人可能整年都修不出來,這些都是要靠個人的經驗。

 

知道的人,我覺得一個剎那是有可能的。每個剎那裡面,我認為正知正念是修得到的。這些都是要靠我們的習慣,我們要常常練習。所以這些佛法所講的內容,你們絕對不要忘記,常常都要思考、常常都要想。我上次在台中也講過,佛法不只是聽而已,佛法不是聽的東西,佛法是要思考的。很多人都說:「學佛法這麼多年,可是沒有感覺,沒有得到什麼。」我們學習佛法會得到什麼呢?會得到感覺,可是為什麼學佛法那麼久,我什麼感覺也沒有?舉一個例子來說,這個東西是要吃的,可是你從來沒有吃,你只是看看而已,看看的話永遠也感受不到它的味道。它是甜的還是鹹的,沒吃過的話你永遠都不會知道。人家跟你說:「這個是甜的喔!」不論講多少次,你沒有吃,只是這樣看,你會感受到嗎?感受不到!

 

吃的東西一定要靠吃、聽的東西一定要靠聽、看的東西一定要靠看。但是佛法呢?佛法既不是吃的,也不是聽的,也不是看的。佛法是什麼呢?就是思考的!你要不斷的一直觀察,要不斷的一直思考,才能感受得到。那我們要怎麼思考呢?這個很簡單,我們大家都有經驗。如果今天我跟一個完全不識字的農夫講,可能就比較困難,但是在座的各位都是有學問的人。你們在學校時是怎麼學習、怎麼思考?以前你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,其實就用過正念,沒有正念的話,到考試的時候就通通沒有了;三月讀的書,到六月考試的時候就通通沒有了。()為什麼到考試時都沒有了?因為沒有正念嘛!不記得了,我讀過的全部都放在課本上了。

 

所以我們要怎麼來思考呢?有很多種的方法,跟讀書一樣,有時候用寫的、有時候用背的、有時候用讀的,常常要一直不斷地去回想,有很多種的方法來學習學校的課程。佛法也是一樣,有很多種的方法,有時候你是用寫的、有時候你自己來解釋、有時候你來上課、有時候你是用讀的,很多的方法,就像學習學校的課程一樣,你這樣來讀,然後你就不會忘記。

 

慢慢的你這樣學習,有一天你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。有的人說西方的教育很好,馬上就讓小朋友“獨立思考”,我們亞洲的教育都沒有讓小朋友“獨立思考”。可是對我來說,這個不是西方教育或東方教育的問題。

 

我覺得小時候我玩很多遊戲,也有很多我自己的想法。為什麼呢?因為在玩這些遊戲方面,我有我的能力,我知道怎麼去玩這些遊戲,所以我也有我的想法,不是父母教的。但是到讀書的時候,我沒有我的想法了,為什麼呢?因為我沒有這個能力嘛!還沒有讀到這個程度。

 

但是一直這樣的讀佛法,慢慢慢慢的,我也開始有我的想法了。不管讀那個課本,我都有想法。有時候有感動的地方,有時候有看到錯誤的地方,都有!為什麼呢?因為代表自己也已經有到一些程度,讀書有讀到一個程度了。

 

所以你們也是這樣來讀,慢慢慢慢的,你也會開始有你的想法,你覺得:「哦!原來菩提心是這樣修。」「哦!原來出離心是這樣修。」「原來菩提心是這樣保護。」這個時候你隨時都修得到菩提心。

 

現在很多人覺得:「我們都修不到!跟師父在一起我修得到,在佛堂我修得到,出了佛堂我就修不到。」這個只是你在念經而已,還沒有到真正的修行上。

 

真正的修行上,還需要等一些程度。就像學校的課本,我們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開始研究呢?要讀到大學畢業以後。大學之前我們還沒有辦法研究,為什麼呢?因為還沒有這個能力嘛!大學之後為什麼我們可以研究?因為已經有這個能力、有這個程度了。所以佛法的研究要到什麼時候?就像學校的課本一樣,你可以完全把它當作做學問一樣,這樣來讀,有一天你在這個上面一定會有你的想法,有你的心得。這樣你不論到哪裡,隨時都可以修得到。

 

所以,在佛法上面一定要思考,這個非常的重要。

 

我在不丹也遇過,在台灣也遇過,有人說:「我念了金剛經二十二年,什麼覺受都沒有,這個是什麼問題啊?」我覺得這個不是問題,這個很正常。我的阿嬤一輩子都在念六字大明咒,可能念了一億遍了吧,可是佛法她也聽不懂。那念六字大明咒對阿嬤有沒有什麼幫助?有一個幫助就是阿嬤念六字大明咒的這個剎那可能不會做壞事。可是阿嬤有沒有生起菩提心、有沒有生起慈悲心、或者是了悟空性呢?阿嬤有得到這些佛法的精髓嗎?沒有啊!阿嬤並沒有。如果想要獲得這些佛法真正的精髓、真正的寶藏,一定還是要像我們這樣一步步的去學習,一步步的去研讀佛法。我的阿嬤連口中所念的六字大明咒的意義都不懂啊。

 

還有更誇張的人也是有,以前我跟你們說過嘛!有人一邊罵人一邊念六字大明咒,他每次唸完就把念珠的計數珠撥一個,他已經累積七百萬遍了,但是可能裡面有些是六字大明咒,有些是罵人的話。()也有人一邊念佛一邊叫人家殺人的,我以前跟你們說過嘛!以前不丹打仗的時候,有一個將軍,他每天都會做晚課,他做晚課的時候是不講話的。有一天,他的士兵抓到了敵人,士兵問將軍這些敵人要怎麼處理,將軍不講話,一手數念珠,另一隻手比手刀往脖子劃,意思是抓到的敵人要殺掉啦!他不講話是因為他剛好正在念佛,但是這種的念佛對那裡有幫助了呢?這種就完全沒有幫助嘛!他都只是嘴巴上念而已。可是為什麼他會一直念佛呢,因為他習慣了,念佛是他的一種習慣,不念他不習慣,跟愛聊天的人一樣,一天不聊天就渾身不舒服,念佛也是他的一個習慣。

 

這種人我覺得真的可惜了,這種人可以成佛嗎?我覺得不可能的,困難!所以一定要像剛剛我們講的,你要生起菩提心的話,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有哪些?你要一個一個都了解,一個一個都懂。不忘記的方法就是剛剛我講的,跟在學校學習、讀課本的時候一樣。佛法怎麼思考呢?跟我們一般的思考一樣,你要一直不斷的找為什麼!為什麼需要這個。比如說,不退菩提心的話,為什麼需要正知正念?菩提心要增長的話,為什麼要正知?為什麼要精進?有多少的為什麼,就有多少的思考在裡面。有一天你找到了這個答案,對佛法就有這種理解,而這種理解就絕對不會退。

 

我們說菩薩有利根菩薩和鈍根菩薩二種,利根菩薩的修行絕對不會退轉。鈍根菩薩的修行我們說他是“大”,大菩提心、大相信,他的修行裡面我們都說他是“大”,可是聽起來是大,可是事實上他的修行是會退轉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下的思考功夫不夠。比如說他對三寶的相信,思考得不夠,可能是因為師父的關係、因為朋友的關係、因為父母的關係,所以他相信三寶的。很像我們現在的習俗一樣,習俗的意義在哪裡?我們都不知道啊!因為阿嬤拜所以我跟著她這樣拜。為什麼這樣做?不知道啊!因為父母這樣做,所以我也跟著這樣做。它的意義在哪裡,我們都不知道。所以鈍根修的方式比較像這樣子。

 

可是利根菩薩修行的方式不是這樣子,他在思考上所下的功夫足夠,他一定要先知道“為什麼”。他就像現在的小朋友一樣,有很多的“為什麼”,全部都是“為什麼”。所以為什麼最後他不會退轉呢?因為他全部知道這些的道理在哪裡。當我們知道有意義,有道理之後,我們也不會退嘛!所以學佛法一直要問為什麼?為什麼師父會這樣說呢?為什麼一定要這個呢?這樣子問,第一個你不會忘記你的正念,第二個當你碰到障礙、問題的時候,你的佛法也不會退。

 

正知正念是任何修行都用得上的,連學習學校的課程都需要正念嘛!你要記得你學過什麼,記得就是正念。

 

今天我們學到第五品,我們都希望不要退菩提心,所以來修正知正念,所以首先,你要記得菩提心的功德,因為第一品裡面講到菩提心的功德,它會消除掉我們的“所知障”。另外,菩提心還有一個功德,我們的身體目前是業障的血肉之軀,但是能轉變成“意生身”。為什麼能變成“意生身”呢?也是因為菩提心的關係。

 

我們在台灣也常聽到一些師父,他是“肉身菩薩”。如果這個師父他是專門修小乘的,在佛法上我們就還會有另外的解釋。以大乘來說,如果他是大乘佛法的修行者,他過世的時候,身體為什麼不會發臭腐爛呢?

 

這些師父有些是打坐涅槃的,有些是躺著涅槃的,可是他們的身體都不會發臭、腐爛,這個代表什麼呢?代表他的身體絕對不是血肉。如他的身體是血肉,過世後就一定會發臭,漸漸的會腐爛。就像外面動物死掉的屍體一樣,只要屍體是肉的話就一定會發臭,屍體沒有了“氣”的話就一定會發臭。可是這些師父已經死了,“氣”都已經離開了,但是他的身體卻不會發臭,這個代表他的身體已經不再是血肉之軀,而是“意生身”。

 

而這樣的師父他們的修為到哪裡了呢?以大乘來說,至少是見道位的菩薩,也就是初地菩薩。

 

因為資糧道跟加行道的時候還沒有得到“意生身”,對大乘來說,“意生身”是見道位的菩薩開始的;我修到了見道位的時候,同時我的身體會轉變為“意生身”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個時候我會得到一個菩提心,它的名字叫做“增上意樂菩提心”。這個是見道位的時候會得到的菩提心,它是二十二個菩提心的其中一個。因為這個菩提心的關係,我們的身體會轉變成“意生身”,轉變為“意生身”後,他的肉身死後不會壞掉。

 

所以這些“肉身菩薩”,他們的身體死後為什麼不會壞掉呢?因為他的身體是“意生身”。為什麼他的身體是“意生身”,他修什麼法才得到“意生身”呢?他就是修菩提心。所以這個也是菩提心的功德。

 

所以剛剛我們講的“所知障”,靠菩提心可以消除掉所知障,那煩惱障真的不用說了,一定消除得掉。沒有煩惱的話,我們自己的所有痛苦都會消除掉。那麼別人的痛苦呢?若是我不只想要消除自己的痛苦,我也想要消除別人的痛苦呢?如果你還想要消除別人的痛苦,首先就要先消除掉你自己的“所知障”。

 

現在我沒有能力幫助他人,原因是什麼呢?因為中間有障礙,我們說這個障礙就叫“所知障”。我想要活得舒服、過得快樂,但是為什麼沒有辦法活得舒服、過得快樂呢?也是因為有障礙,這個障礙就叫“煩惱障”。所以煩惱障會影響到自己,所知障會影響到他人。

 

煩惱障和所知障都是靠菩提心來消除的,所以關於菩提心的這些功德你們也要記得。正念的時候我們要記得什麼呢?就是要記得菩提心的功德。

 

接下來還有一個重點的部分,就是菩薩戒的十八根本墮,這些也要記得,這些戒規都是“不退菩提心的方法”。違犯這十八條其中任何一條的時候,都會傷害到我們的菩提心,特別是“顛倒見”和“放棄菩提心”,這兩個一旦違犯,菩提心就直接退失了。

 

菩薩戒的十八條根本墮要記得,這些記得的話,以菩提心的修行來說,就是大乘的正念;以大乘的修行人來說,就是大乘的正念。菩提心的功德,還有菩薩戒的十八根本墮,這些要記得。

 

“正知”就是剛剛我說的:「你有沒有一直在觀察自己?」有時候觀察你的心、有時候觀察你的身體、有時候觀察你所講的話,這些也都是很重要。今天你正知正念修了幾分鐘,即使是一分鐘也好,你就已經有一分鐘的進步了,只是我們自己不覺得而已。你修了一個小時,你會有一個小時的進步。我們可能會懷疑,我這樣修怎麼可能會成為菩薩,怎麼可能會成佛?可是事實上這是一定的,一定能成為菩薩,一定能成佛,只要你一直持續累積下來。

 

因為我們都看不到小的,等到大的時候我們才會看到,可是大一定是從小累積起來的。所以一定要相信:「這些只是我自己不覺得而已,可是事實上這樣來修一定有得到這個功德。」修一分鐘一定有累積一分鐘的功德,有累積功德就一定有進步,有進步就絕對能成為菩薩、成為佛。

 

就像我們的運動一樣,今天運動不會看到今天減肥,可是我們都知道這個對減肥一定有幫助。一個小時的運動,一定有一個小時的幫助。所以我們修正知正念也是一樣,不要修了一個小時,覺得修得很少,就開始懷疑:「這樣修真的有幫助嗎?」這只是你自己不覺得而已,事實上一定是有幫助的。所以正知正念,我們大家一定都要記得。

 

修禪定的時候,我們也會提到正知正念,正知正念對於修禪定很重要;修戒律的時候,正知正念也很重要;修菩提心的時候,正知正念也很重要。所以不管是哪一個修行,正知正念都很重要。平常的時候,最少最少你要一直記得:「我是一個佛教徒,我是佛陀的弟子!」是佛陀的弟子的話,就絕對不可以傷害眾生。最少要記得這個,這個就是最基本的正念。

 

所以這個就是正念:「我是佛教徒、我是佛陀的弟子,我不可以傷害眾生!」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加上什麼呢?還要加上正知!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:「我講這個話有沒有傷害到別人?我做這個事有沒有傷害到別人?我這樣想會不會傷害到別人?」這些在我們平常生活當中都相當重要,沒有的話我們一不小心。對我們來說,或許我們只覺得:「我沒有怎樣啊!只是跟人家聊個天而已。」可是事實上我們聊天的內容已經傷害到不在場的另一個人了。有時候我們做這些事,我們覺得:「我不是故意的,沒有想到弄到他這麼不舒服?」為什麼會這樣呢?都是缺少了正知正念。

 

所以有些時候我們不能說:「我不是故意的!」你不是故意的我相信,可是為什麼你沒有注意呢?為什麼會沒有注意?因為缺了正知正念。

 

所以修行很好的人,有時候連走路跟我們一般人都不太一樣,不論他的講話、他的做事、他的想法,跟我們一般人都不太一樣,為什麼呢?我覺得都是正知正念。不見得每個師父、每個修行人佛法的學問都很高、修行很高,可是正知正念不一定要學問很高、修行很高才能修得到。

 

平常你要記得:「我是佛教徒,我是佛陀的弟子,絕對不可以傷害眾生!」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面再加上,我是大乘的修行人,所以要盡力幫助眾生,這個就是大乘修行的根本。

 

然後我們開始用正知來觀察自己:「我這樣想,有沒有幫助到眾生?我這樣講,有沒有幫助到他?我這樣做,有沒有幫助到他?」這樣子的話,我們要對眾生尊重只是順便,很簡單。平常我們都說,對人要尊重,這個不容易做到,很有困難,可是如果你的正知正念修得好,這個就很簡單,沒有這麼困難;正知正念修得好的話,很多事情都會變得很簡單。

 

寂天菩薩教我們用正知正念來控制我們的心,控制心以後,你的心要做什麼呢?用你的心來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我覺得這個很重要,因為智慧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個要在心裡面修,禪定也是在心裡面修,這個我們大家也都知道。可是精進呢?有人會認為:「是不是我們努力來做事情,就是精進?」這個不見得喔!你努力做事情但是不開心,這個不是精進喔!精進的定義就是:「開心的來做好事。」你很開心的來做一個佛法的事,就是精進。

 

比如說你去當義工幫忙,你很開心的打掃,就是精進。你雖然努力打掃,但是做得不開心,這個是努力而已,還不到“精進”。精進的話,一定要是做好事,如果是開心的做不好的事叫什麼呢?叫“怠惰”。這個是精進的顛倒,很開心的做不好的事就是精進的顛倒。平常我們以為“怠惰”是什麼事都不做,但是在這邊“怠惰”的意思是開心的做不好的事,比如我對於打獵、釣魚非常有興趣,很喜歡做這些對佛法來說不好的事。

 

還有一種狀況,就是我不會做這些對佛法來說不好的事情,而且我本身也很想要做好事,但是我認為我做不到。自己對自己很沒有自信,自己把自己弄得沒有希望,這樣也不行,這也是一種怠惰,我們說“怯懦”。

 

“怯懦”的相反就是“勇猛”,我們常說的“勇猛精進”。所以你要覺得:「我是絕對可以的!」佛陀說只要勇猛精進,連螞蟻都有可能會得到佛果,而我是一個得到人身的人,怎麼會不行呢?

 

每次做事情很辛苦的時候,要覺得這樣子很好,辛苦以後就是幸福。有時候在打掃的時候,自己覺得:「我怎麼那麼辛苦?」但是辛苦以後就是幸褔,當你在辛苦的時候,就已經快要到達幸福了。

 

所以不要覺得自己不行,要覺得我是可以的。以前不管是師父或者是很了不起的人,通通都是辛苦過來的,我也是可以的。不要覺得自己做不到。

 

我們台灣和不丹有些地方很像,我覺得好人的一個缺點就是常常會講:「我沒有能力、這個我不行。」事實上你是可以的,你有能力,可是卻表現得非常的低調、謙遜。這樣子好看是好看,但是你在學佛,就不要這樣覺得,認為我不可能學到這個法,我這種人不可能做得到這個修行。

 

所以精進的意思是要“開心”來做好事,也是在這個心上修,不是用這個身體來修。另外還有忍辱,忍辱更不用說了,一定是心,我們不要生氣,人家弄我們不舒服的時候,我們心裡面:「沒關係、沒關係。」這個叫忍辱嘛。持戒也是心,持戒來說就是不傷害,不傷害就是戒。

 

還有“佈施”也是心喔!為什麼特別要講“佈施”也是心呢?因為有人覺得,我沒有錢,如果我有錢的話,我也想要來做佈施。上次我們也有提到,有些人覺得,我沒有錢,如果我有錢,我也想要來供養。

 

然而,其實不論佈施或供養都不一定真的要有錢,或者真的要有這個東西,一切都是“心”。供養的時候有用觀想來供養的,我們說“意樂供養”。佈施也是一樣,佈施的時候,“捨心”重要,重點是要修你的“捨心”而已。

 

所以修佈施、作佈施的時後,不一定要有乞丐,也不一定有東西。在入菩薩行論裡面寂天菩薩有提到:

 

若須盡救眾生貧,方名佈施波羅蜜,

現前今尚有貧人,諸佛云何到彼岸?

 

意思是並非要幫助到周圍所有的人都脫離了貧窮,才能夠圓滿佈施波羅蜜;否則的話,釋迦牟尼佛的佈施波羅蜜也沒有圓滿,他在菩提迦耶成佛,菩提迦耶到現在還有多少乞丐?

 

圓滿不圓滿,就是你的心而已。以佈施波羅蜜來說,重點是你的“捨心”到底圓滿不圓滿?而不是看外面圓滿不圓滿,即使外面沒有圓滿,你的心已經圓滿了,對你來說這個修行就是圓滿了。

 

所以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強調用正知正念來控制心呢?因為不只是菩提心而已,六波羅蜜都是要在心上來修的,不是用這個身體來修。

 

所以對一個修行人來說,為什麼心這麼重要?因為全部都是要靠這個心來修,佈施也是用這個心來修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全部都是用這個心來修。所以我們說這個心很重要,為什麼要用正知正念來控制這個心?不只是菩提心而已,連六波羅蜜都是在這個心上修。

 

寂天菩薩在這裡還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,他說:「當我們用正知正念控制了我們自己的心,就好像控制了所有的人一樣。」

 

入菩薩行論:

 

欲持廣皮覆大地,爾許皮革何可得

但敷皮革襯富羅,大地無處不普覆。

 

意思是因為怕走路腳會受傷,所以要把整個地球全部鋪滿地毯嗎?這是不可能的事!那應該要怎麼辦呢?只要你穿上鞋子就好了!穿上鞋子,走路腳就不會受傷,就好像整個地球都鋪滿地毯一樣。我們說,因為我會不舒服、我會不高興,所以我要控制所有的人,讓反對我的人、不支持我的人、我的敵人通通全部消失,這個有可能嗎?不可能的事!這個目前為止沒有人做得到,以後也沒有人做得到,這個不可能做得到。因為我不舒服,要把這些人全部都弄不見是不可能的。所以該要怎麼做呢?你只要把你的心控制好,你的瞋心沒有了,你的不舒服就沒有了,你的敵人也就沒有了。

 

所以當你的煩惱沒有了,你全部外面的障礙就都沒有了。我們現在會覺得:「為什麼我這個人障礙這麼多?為什麼這麼多人都對我不好?」這個跟自己的心有關係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吃什麼都不行,都會不舒服,為什麼呢?不是這個食物的問題,是你的身體的問題,跟你自己有關係。人家吃沒有問題,你吃就有問題;人家住這個地方都沒有問題,你住在這裡就有問題,這代表你有問題了嘛!

 

所以只要你的心控制好,代表全部都控制好了。

 

所以這個觀念對我來說很重要,我們真的要記得。平常我們不會這樣認為嘛!問題發生的時候,我們都會認為莫名其妙他們來欺負我,莫名其妙他對我這樣子,完全不會想到我們自己。或許在座的各位不一定會這樣吧!但是一般來說,我覺得很少人會想到自己。當我不舒服的時候,一定會說為什麼?為什麼對方這樣對待我?如果有權力的話,我會想怎麼樣呢?希望他不要這樣子。可是這樣子是弄不完、做不完的,就像寂天菩薩說的,要將所有的大地都鋪上地毯是不可能的,從來沒有人鋪過,以後也不可能。所有你不喜歡的人、對你不好的人,反對你的人,要他們全部消失不見,這個是不可能的,也沒有人能做得到。然而,只要你把自己的心弄好、調好,就全部都弄好、調好了。

 

這個觀念對我來說非常重要,我覺得:「是是是!真的就是寂天菩薩你說的這個樣子。」這樣子我們的懺悔會是真正的懺悔,我們會真的覺得,可能真的不是別人的問題,而是自己的問題。

 

有些時候,想到這樣子,快樂的機會也會變得非常多。因為自己弄自己快樂就是真的快樂了嘛!自己弄自己不快樂也就是不快樂。所以寂天菩薩舉的這個例子對我來說幫助非常大。

 

觀察的部分也是。我們常常都要觀察自己,觀察自己的時候,剛剛講的,每個剎那都有進步。你找到你自己的一個問題的時候,就好像找到你自己的一個病一樣,可以解決一個問題,等一下你吃藥就好了嘛!連病都找不到時,要醫治很麻煩。就好像我們去醫院檢查的時候,怎麼檢查都找不到病因,有多麻煩?我很不舒服,可是就是找不到病;我痛苦,我有問題,可是我的問題我就是看不到。

 

所以我們的觀察就好像醫院的X光一樣,我們自己來觀察自己。所以,以禪定的“所緣境”來說,我們的“所緣境”要換,都是換“所緣境”而已。這個我們都做得到的!為什麼呢?因為我們的習慣都是觀察別人。我們很會觀察別人,可是這個是問題,我們觀察別人的時候,我們自己會學到什麼嗎?學不到!我們觀察別人的時候,看到的都不是人的優點,都是看到人的缺點,所以我們說不要觀察人。

 

觀察自己有很多的好處,觀察別人的時候,人和人中間會發生很多的問題。所以我們都很會觀察,可是不要觀察別人,要觀察自己,這個要換一下。我們很會觀察自己的先生,很會觀察自己的太太,很會觀察自己的小朋友,連父母我們都會觀察,可是觀察自己卻很少。也有時候,人家講我們的缺點的時候,我們會不高興,聽不下去。

 

所以我覺得佛法很好是什麼呢?對我來說,人家跟我直接講:「仁波切!你的問題是這樣這樣的時候。」我會不舒服。可是佛法裡面看到自己的問題的時候,我會尷尬,我會不好意思,可是我不會不舒服的。為什麼?因為沒有其他人嘛!只有自己而已。所以讀入行論的時候,常常覺得,寂天菩薩是不是知道我的問題?是不是故意要跟我講的?

 

佛法很好的地方是,當我們從佛法裡面看到自己時,就好像從鏡子看到自己一樣,佛法就像我們的鏡子。從鏡子上看到自己臉上不乾淨,不會怎麼樣嘛,把臉擦乾淨就好了。從佛法裡面看到自己的過患的時候,會不好意思而已,但是不會不舒服,可是人家跟我們講的時候,我們會不舒服。

 

所以我們讀佛法的時候,注意的話,會找到自己很多的問題,為什麼呢?因為這個時候已經有觀察到自己。

 

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一定要觀察自己,不要一直觀察人家。我們覺得:「我是為了你,所以才觀察你。」可是我覺得就像寂天菩薩說的,這些永遠觀察不完。你今天也觀察別人,明天也觀察別人,你的習慣慢慢就變成都是在觀察別人。觀察的時候,你會看到對方的不好,看到對方的不好,因為你也是一個好人,你也不會不講,你會捨不得,擔心他繼續這樣下去會不好,於是慢慢的你還是會講,講了以後,慢慢的對方覺得你都是在講他的不好,講他的缺點,從來沒有鼓勵過。所以父母和小朋友之間、朋友和朋友之間,有些時候我覺得還好,有些時候對我來說,有很多事情,心裡有很多壓力時。我知道你是我的朋友,你是因為關心我,你跟我講這個是要我注意這個、注意那個,可是我是真的聽不下去。這個時候我只覺得,為什麼都沒有人鼓勵我?為什麼你每次都講我的問題?於是我想離開這個朋友。

 

以前我在菩提迦耶,有一個我非常要好的朋友,我們的交情非常好。可是因為我正在蓋寺院,有很多事情,也有很多壓力。但這個朋友一直跟我說:「寺院不應該是這樣蓋的,你應該要這樣蓋、應該要那樣蓋。」他講了很多我的問題。我跟他說:「以後你看到問題也不用跟我講,因為現在也已經沒有辦法重新弄,而你說的有些事我也沒有能力做到。可是你每次跟我這樣講的時候,我會很不舒服。我覺得因為每個人都需要鼓勵,每個人都需要溫暖,可是每次見到你,你都是在講我的問題,所以每次和你見面的時候心裡都會有壓力,都會想:『等一下跟你見面的時候,你會不會又講我的一個問題?』每次你在繞我的寺院的時候,我心裡都會緊張,都會有壓力,等一下你是不是又要說我寺院的一個問題?所以還是希望等一下就算你看到了,還是不用跟我講。」

 

所以我們觀察別人的時候,也會有這樣的問題,每次看到他的缺點的時候,都會跟他講,本來是希望他變好的,沒想到他變得不好,慢慢得他變得越來越不好。

 

如果是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己,對我們自己會非常有幫助,我們自己分分秒秒都會越來越進步。所以正知正念用的地方不要錯喔!

 

關於正念的部分,我們要盡力想到佛法裡面好的內容,也要盡力想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。正念不要用在自己做錯的地方;我以前也對父母沒有孝順、跟這個人也吵過架、也做過這些不好的事。這些我覺得我們在做懺悔的時候有用,但是平常的時候就盡量不要去想這一些。想這一些,會弄到我們的心情不好,心情不好的時候,碰到小小的事情我們就會生氣,因為我的心裡不舒服嘛!有人問,為什麼我的媽媽容易生氣,因為媽媽在外面碰到很多問題,不是本來就想對你生氣,可是因為在外面碰到很多問題,回到家裡的時候剛好看到你做了一些事情就會生氣。所以我們的心情也很重要。

 

我們人的一個習慣就是這個樣子,容易會想到自己做錯的事情,不好的事情,來不及的事情。然而我覺得,這個很像做過的惡夢一樣,沒有人可以改變。我昨天晚上做了一個惡夢,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嗎?沒有方法。你不要記得就好。因為你一直去想這個也沒有用,沒有人可以幫你改變這個,因為已經過去了嘛!沒有人可以改變。但是,若希望我之後可以見到一個好夢的話,這個就有方法。然而,想要改變我過去作過的惡夢呢?這個沒有方法,沒有任何人可以改變你作過的惡夢。

 

所以,我過去做錯的事情要怎麼辦呢?沒有其他方法,就只有懺悔而已!之後想要做好的事情呢?這個有方法,這個還來得及。所以來不及的事情、不舒服的事情,我們不要用正念,不要再去回想。正念是要用在優點的部分、好的部分、正面的部份,一直去想好的,這個對修行有幫助、對身體有幫助、對心情有幫助,這個是正念。

 

正知是要觀察我們自己,特別是要觀察到我們自己的心,也要觀察到我們所講的話,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,我們認為這是一個聊天,但有時候卻會影響到人家。

 

以上是正知和正念的部分。接下來還有十五分鐘,你們累不累?對剛剛上課的內容有任何問題嗎?如果會無聊想睡覺,就可以發問問題。()

 

弟子:「我覺得有時候我們可以用別人的角度來看自己,我這樣做,別人會有什麼感受?我這樣講,當事人聽到了會不會傷心難過?我覺得這樣也有些自他相換的味道。」

 

仁波切:「我覺得這樣很好,這樣子可以說效果很好,容易看到自己的缺點,自己的問題,這個是自他相換的方法。」

 

接下來我講第六品。第六品是忍辱品,今天我講一點點忍辱品的內容,可以嗎?

 

我們要修忍辱的時候,第一個要想到什麼呢?要想到瞋心的過患,生氣的過患。瞋心的過患,以佛法來說,所有的煩惱裡面,業最重的就是瞋心。以功德來說,功德最大的就是菩提心,而以惡業來說,業最重的就是瞋心。

 

為什麼呢?所有的煩惱生起的時候,都會造了一個新的業,但是瞋心呢?它會同時造下兩個事情,一個是它會造了一個新的業,同時它也會滅掉過去的功德。所以瞋心會同時燒掉功德,並造下新的業。其他的煩惱會造下新的業,但是不會燒掉過去的功德,但是瞋心的話就會。所以舉一個例子來說,瞋心就像“火災”一樣。我們在度母的儀軌裡面也有提到,外面的障礙與裡面的障礙有十六個。外面的障礙是火災,裡面的障礙是瞋心,發起瞋心跟發生火災一樣,好的東西通通都會燒掉。

 

這個以我們自己的經驗來說,這個過患是真的看得到的。比如說過去我對這個人有多好,可是有一天生氣罵了他以後,過去對他的好就全部都滅掉了、消失了。

 

所以我聽過有人說:「手會一直送東西給人家,但嘴巴卻會不斷的把東西弄不見。」這個是中國的一個成語吧,但是我不記得原本的句子了。可是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嘛!我會送東西給你,可是等一下我也會罵你。不小心的話,剛剛我送給你的東西,都沒辦法讓你感受到恩情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我罵了你,剛剛送東西給你的恩德全部都滅掉了。

 

一般來說,以恩德來講,媽媽很像我們的佛菩薩一樣,可是為什麼還是沒有辦法想到媽媽的恩德呢?因為媽媽不斷的有罵過我!()所以如果我們沒有接觸過佛法,很多人都想不到媽媽的恩德。原因是什麼呢?可能是因為媽媽有罵過我,有的人也不只被媽媽罵,還被媽媽打過,所以這些佛法所說的這些功德滅掉了。

 

所以我們要幫助眾生的人,就絕對不能生氣。生氣是絕對不會幫助到人的。我們常說:「你要兇一點!」這個絕對不會幫助到人。剛剛我們前面提到,父母絕對不能對孩子兇,不能對孩子生氣,這個絕對沒有用,這個沒有幫助到孩子。這個會讓你的好全部都滅掉,你為了孩子做過不少的事情,但是一不小心,這些全部都會滅掉。師父跟弟子也是一樣,我們的師父對我們多好?可是有些滅掉了,為什麼呢?因為師父打過我們,罵過我們。

 

所以對於幫助眾生,生氣是完全沒有用的,完全沒有好處,只有壞處。所以我為什麼說,你要盡力對孩子好?因為我們說佛法裡面有四個利益他的方法—四攝法。四攝法的第一個就是佈施,父母給過小朋友不少,小朋友缺什麼,要什麼,父母都有給了,佈施是攝受眾生第一個要做的。第二個是什麼?愛語嘛!愛語就是講他好的,不是罵他。

 

所以四攝法裡面,沒有用兇的,沒有用生氣的。代表你要攝受眾生、你要度人,生氣是絕對沒有用的。

 

大乘的修行人來說,菩薩不怕貪心,可是菩薩非常怕瞋心。因為貪心不會馬上讓你的功德滅掉,但是瞋心卻會馬上讓你的功德滅掉。

 

所以這個部分,我們大家都要小心。你要知道瞋心業很重,你要了解使用瞋心的話,對我跟小朋友中間完全沒有幫助,對我跟眾生中間完全沒有幫助,只有過患而已。知道這樣以後,你多多少少會修到忍辱。你知道瞋心的過患的時候,你就已經知道修忍辱的一個方法了。

 

當你不覺得這個不好,就還是會做。當你知道這個不好,你多多少少會忍耐。

 

對我來說,人之所以好看,不是身上的衣服穿得多好看,外表長得多好看,而是一個人的學問、一個人的品德、處世的態度、做事情的方法,這個可以讓人變得好看。並不見得是身上的衣服穿得好看,外表長得好看的人就真的就比較好看。然而,人不好看,也是這個,剛剛講的生氣。對我來說,人最難看就是這個。特別是人多的時候,有的媽媽會故意罵自己的孩子給人家看,我覺得這個不是“家教”,應該是“外教”吧,全部都是在外面罵給別人聽,好像媽媽很厲害,媽媽很會家教。可是事實上沒有用,很難看。我覺得小朋友在家裡面好好的教好就好,不用特別在外面教。

 

所以我覺得你在教孩子的時候要很注意。我們當一個老師都要受過訓練才可以教小朋友,當一個父母也是一樣,教育小朋友之前都要事先想過,怎麼引導比較好、怎麼說比較好、怎麼做比較好。慢慢的媽媽在家裡跟小朋友好好講比較好,在外面就不要了。可是有的媽媽在外面對小朋友非常兇,她的家教大家都聽得到。

 

在美國時,我常常看到黑人媽媽在外面罵小孩,我覺得這樣真的不好看。媽媽可能認為這樣罵代表她很會教,可是大家都知道這個代表你不會教。特別是有些先生也是一樣,到機場的時候,因為天氣的關係,飛機不能飛,在機場大吵大鬧、發脾氣、撕機票,罵地勤人員,我覺得怎麼這麼難看?簡單的來說,人生氣時是人最難看的時候。人一生氣,馬上就會變得非常的不好看。

 

所以這些我們要記得。我在台灣沒有看過生氣的問題。包括我們自己在台灣的時候,都特別少生氣。可是在印度的時候,就常常會生氣,因為在印度時常常被人家騙,所以容易會生氣。()可是在台灣,我覺得煩惱裡面,貪心比較多,因為都是好的,好看的、好吃的、好用的、好穿的。所以我覺得在台灣,以貪瞋癡來說,癡不用說了嘛,大部分是貪心的問題。因為台灣是進步的國家,進步的國家一般來說都是貪心的問題。而比較落後的國家,瞋心的問題就會比較嚴重。

 

在台灣生氣的部分,我比較沒有看到這樣的問題。但是大家也是要注意,因為對外面的人我們通常都不會,可是對家人我們容易會生氣,容易會不舒服。我們要記得這個過患。至少你要記得,所有的煩惱裡面,瞋心的業是最重的。

 

還有一個,你生氣的話,可能會放棄眾生、放棄菩提心。不一定我們一生氣馬上就會放棄眾生、放棄菩提心。可是生氣到一個程度,有時候會走到恨,恨是從瞋心出來的嘛!恨的時候會放棄,放棄的時候,你的菩薩戒就破了,你的菩提心也退掉了。所以這個部分我們要特別的小心注意。

 

今天上課到這裡。

 


 

【入菩薩行論】要義 (第六堂結束)

堪祖仁波切 2012/03/23 講於 南投中心

學會網址:www.bodhi2240425.org

 

arrow
arrow

    bodhi22404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