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Return.jpg

【入菩薩行論】要義 第四堂

2012/03/09

 

南投縣菩提心佛學會 堪祖仁波切講述

學會網 www.bodhi2240425.org

 


註:此非逐字文字稿,為便於大眾閱讀,文字有潤飾與增刪以符合書面文體,實際內容仍需以 堪祖仁波切上課為準。

 

上次上課我們講到,我們已經聽過了不少的法,我們學過了不少的法,我們知道了不少的法,可是心裡還是會有這樣的想法:「到底還有沒有其他的法,到底還有沒有比我現在所學習的更好的、更加殊勝的法?」

 

為什麼我們會這樣,原因是什麼?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學習過的法不夠相信的緣故。如果你對自己學過的法很相信,很自然的就會在這個法上面精進,會非常用功。

 

就像小時候,老師在的時候,我們都會好好念經;老師不在,我們都不想念經,連早晚課都不想做,會逃避。以前我小的時候,有一次,老師有為了晚課的事情打過我。

 

這個時候我們的不丹法王 雅旺滇津要傳灌頂,大概兩個多月的時間,每天都要灌頂。我們幾個小喇嘛是帕羅人,特地去廷布要跟法王領受這個灌頂。我們在廷布市區時,住在一個租來的房子裡,每當老師在的時候,我們都必須和老師一起做晚課;若是老師不在,其他同學都會請我來帶晚課,因為每次我帶晚課,都會唸得超快,快快讓晚課早點結束,等到老師回來的時候,老師會問我們晚課做完了沒?我們都會很高興的回答:「已經做完了!」

 

有一次,老師懷疑我們晚課到底有沒有好好做。我帶晚課的話,是從頭到尾都有念到,可是會故意念得很快很快,音全部連在一起這樣亂念。

 

這一次,大家以為老師要出門幾個小時,一樣由我來帶大家做晚課,我一樣唸得很快很快,亂念一通,我還沒念完,老師忽然就進來了。

 

老師問我:「每次我出去,晚課都是你在帶的嗎?」我不敢回答。老師:「很好,我要供養你。」老師馬上去拿20幾條柳樹枝,一條一條打我,每隻柳樹枝都打到斷為止,我被打得非常嚴重。

 

後來法王知道了,罵這個老師,因為這個老師是一位非常嚴格的老師。有一次我們在閉關,我卻跑到隔壁找同學聊天,老師知道了很生氣,要來打我,但是依規定老師不能進來我們的關房,我在裡面跑來跑去,老師打不到,結果老師真的生氣了,手上有一個手電筒,直接就丟過來,打中我的後腦勺,一下子我眼前一片昏暗,但是一開始還沒有很痛。

 

晚上躺下來睡覺的時候,突然一陣刺痛,我摸後腦勺,後面腫了一個大包。所以我們小時候,老師很會打。

 

還有一次我跑去踢足球,也是老師來打,打了我全身八個地方,六個地方被打到流血。

 

如果是在台灣的話,應該就可以告吧。(笑)

 

以前在我們不丹那邊,老師和父母都會打,現在就好很多,現在不管是學校或寺廟都規定不可以打。

 

以前小時候為什麼不會自己用功佛法呢?老師在的時候,我們用功;老師不在的時候,我們都不用功。也不是真正在用功,外表看起來用功,內心不是在用功,都是在假裝而已,因為心裡面根本就不想要念經。這個原因是什麼?因為你心裡面對這個法的相信不夠。

 

有時候也有這樣的狀況,功德主在的時候念經會念得非常精進、非常莊嚴,功德主不在的時候都不念經了。原因是什麼?也是代表你對這個法的相信不夠。若是對法的相信夠了,不論有沒有老師、有沒有功德主、有沒有人,你還是會努力用功,就算你獨自一個人在山洞裡面,一樣會非常用功。

 

因為我們大家都希望在佛法上面精進用功,不要懶惰懈怠,這些都是要靠你對“法”的相信必須要足夠。皈依的意思就是相信,要相信三寶,更要相信“法”,若對法的信心夠,就是做到皈依。

 

對我們大乘修行人來說,學佛法目的是希望什麼?目的是為了眾生,希望我們能夠成佛,所以你要相信,我修學這個法,有一天我一定會成佛。

 

對我來說,我靠入菩薩行論就好了,我知道有很多其他很好的法,可是我不用靠其他,靠入行論就好。入行論的內容講得圓滿,我靠入行論絕對可以成佛;如果沒有成佛,一定是我自己的問題,不是這個法的問題。

 

當你對這個法的相信夠,就真的足夠了;對我來說,入菩薩行論真的是夠。不只是我們修學佛法,有時候我們修本尊也是一樣,為什麼有的人會一直換本尊呢?原因也是對自己的本尊相信不夠。所以我們對於自己學過的法一定要相信。

 

剛剛講的,為什麼我們為了眾生,一定要成佛呢?因為你要幫助眾生,不只是幫助他的生活;不只是幫助他吃的、住的、穿的⋯等等這些。我們要幫助眾生這些並不需要特地成佛;不用成佛也可以幫助到他的生活、吃的、住的、穿的⋯等。

 

那為什麼我們還是要成佛呢?我們不只希望幫助到眾生外在的,還要更加深入幫助到他內心裡面,我們希望幫他消除心裡面的痛苦,幫助他獲得永遠的快樂。如果要做到這個,我們就非得要成佛不可,原因是什麼?因為你至少要了解眾生的因緣,如果你不知道眾生的因緣,舉一個例子來說,就好像我們不知道這個人的病一樣,你不知道他的病,你要如何開藥?你不知道他的因緣,你要怎麼度他,要怎麼給他開示?我認為沒有辦法。

 

所以對佛教來說,誰會知道眾生的因緣?我們說佛陀知道眾生的因緣!眾生的因緣連阿羅漢都不知道,我們凡夫更不用說了,眾生的因緣只有佛陀知道而已。

 

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為了眾生成佛,原因是這個,因為我們成佛了之後,就會知道眾生的因緣在哪裡,當我們知道他的因緣以後,要度他容易、要救他容易,因為我們知道他需要什麼,也知道哪一個法比較適合他。

 

成佛以後你也才會有度眾生的方法,你也才會知道眾生的問題在哪裡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就好像你也有藥,你也瞭解他的病,那你要醫治他就沒有問題了,一定能幫助他好起來。

 

我們第一個是不知道眾生的病在哪裡,即使是知道他的病,我們身上也沒有藥,這樣你永遠也沒有辦法救度他。若是你知道他的病,而且身上也有藥,這樣要救他就沒有問題了;你了解眾生的因緣在哪裡,你身上也有方法,要度他就很容易,沒有困難。

 

所以為了這些原因,我們要救度一切眾生、要幫助一切眾生、要利益一切眾生,我們就必須要成佛。我們想要成佛,也是要靠這些法,特別是要靠入菩薩行論,因為它裡面的內容非常圓滿,一個人如何成佛的方法,在入菩薩行論裡面都有,而且講得非常圓滿。

 

入菩薩行論還有一個特色,就是它講得非常白話,我們一看就明白。另外它還是一個相當正確的法,因為我們都說我們現在已經走到了末法,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哪一個是正確的法,哪一個是錯誤的法,哪一個是完全沒有錯誤的法。

 

對我來說,入菩薩行論是完全正確,沒有錯誤的法。原因是什麼呢?第一個是它出自於那爛陀佛學院,就像現在哈佛大學出版的英文教科書,可以保證絕對夠專業,不會有問題;那爛陀佛學院也是一樣,出來的佛法論著絕對沒有問題。還有更重要的一點,寂天菩薩、龍樹菩薩他們時代的印度,當時法律規定,不可以隨便造論、不可以隨便寫書。如果你造的論著有錯誤,這個論著就不可以印製,也不可以流通,必須要焚毀,而且你這輩子不能再拿筆,不能再寫論著,這是古印度的法律。

 

你寫了佛法的論著,要出版之前,他們會請很多的佛學博士,很多的班智達,很多的教授,一一來觀察這個論著,一個字一個字這樣來審閱,看你寫的論著和佛陀講的有沒有相違、有沒有錯誤;如果有錯誤,被找到了問題,論著就必須燒掉,不能出版、不能印製成書。

 

以前的陳那菩薩造了一部論著,叫做《集量論》,當時有人覺得陳那菩薩寫的《集量論》有錯誤,所以《集量論》被燒掉了。大家都說這個論著是“闇”的論著,意思是看了這個論著不只不會增長智慧,而且你的頭腦會越來越暗鈍、頭腦會越來越不清楚,因為它是錯誤的。

 

當時大家給了陳那一個稱號,叫做“黑闇陳那”,這是一個很不好聽的稱號,意思是跟著他學,腦袋會越來越不清楚,腦袋會亂掉,因為他的見解是錯誤的、是不正確的。

 

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,陳那菩薩不再拿筆⋯。這個後面還有很多故事,我們以後再說。

 

有一次在達蘭沙拉,法王 達賴喇嘛說:「為什麼印度論師所造的論著、所寫的書,我們大家就一致同意?可是為什麼佛法到了西藏後,我們西藏人自己所造的論著、自己所寫的書,大家都不同意?」在西藏,黃教寫的書白教不同意,白教寫的書紅教不同意,紅教寫的書花教不同意⋯。西藏佛教四大教派都各自有自己的書、自己的論著,也沒有誰會去同意誰。

 

法王雖然這麼說,我在下面聽法,我心裡還是想:「我也不同意,我沒辦法同意!」原因是什麼?因為每一個藏傳佛教的師父都說:「我講的就是中觀!」西藏師父也自稱中觀,不丹師父也自稱中觀,蒙古師父也自稱中觀,每個人都自稱自己是中觀,沒有一個師父說他自己是唯識,更沒有師父會說他自己是有部、經部。

 

然而,雖然在藏傳佛教人人都自稱是中觀,但是每一個人所講的中觀卻都不一樣⋯。

 

真正在印度,中觀不是這樣子的。在印度所有的中觀講的都是一樣的、都是一致的;在印度所有的中觀講的都沒有任何的差別。

 

在印度古代,若是有人說他自己是中觀應成派,不管他是北印度的中觀應成派也好,南印度的中觀應成派也好,印度任何地方的中觀應成派,所宣講的都是一樣的,他們的觀點都是一致的,沒有任何不一樣,也沒有任何不同。

 

可是在西藏,我們這些自稱是中觀的人,卻完全不是這個樣子。

 

因為西藏每個自稱中觀的師父所講的法都不一樣、觀點都不一致,所以在西藏我們真的不知道到底哪一個是是,哪一個是不是,孰是孰非我們都搞不清楚。

 

在不丹也是這樣,從來沒有一個不丹師父說他自己是唯識的,大家都說自己就是中觀。為什麼大家都說自己講的法就是中觀?因為大家都知道佛教最高見解、最究竟的見解就是中觀,所以大家都自稱中觀。

 

所以為什麼我會選擇入菩薩行論,因為對於初學佛法的人來說,真的不知道哪一個法是正確的,哪一個法是不正確的;哪一個是有錯誤的,哪一個是沒有錯誤的。我相信西藏師父所造的論著,也有很多都是正確的、完全沒有錯誤的,但是對於我們一開始學習佛法的人來說,因為什麼都不瞭解,也不知道該如何選擇,都要靠一些運氣。運氣好就會碰到正確的、沒有錯誤的書;運氣不好就會碰到有錯誤的書。

 

可是印度古代的佛教師父們所造的論著、所寫的書就完全沒有這種問題。原因是什麼?因為他們有這種法律、這種規矩。在印度如果你寫的論著有錯誤,就不能印出來,更不能流傳。

 

所以我為什麼會選擇入菩薩行論,原因是他是印度古代的佛教師父所造的,印度的 寂天菩薩造的,是大家都一致同意的法,完全不需要擔心它有錯誤。因為已經有那麼多的印度佛教大德都觀察過了,所以你也不用特別還花時間再去觀察它。

 

我們有些地方沒有這種的法律規定,我不知道漢傳佛教有沒有這種規矩,在藏傳佛教裡沒有這種規矩,所以師父們很容易就可以造論寫書。我看過有些西藏師父寫的入菩薩行論解釋書,裡面的解釋真的錯誤了,可是這些書還是很有名,很多人在讀這個書,甚至佛學院也在讀。

 

我們一直讀,一直研究入行論以後,越發現到原來這個師父解釋得不太對,入行論原本的意思並不是這樣,可是他卻這樣子來解釋,他的解釋有錯誤,這個地方不能這樣子解釋。從第三品開始解釋就有錯誤了,特別到了第九品,發現到他的解釋錯誤更多,可是這樣的書還是很有名,也翻譯成中文,現在有很多人在讀。

 

所以我最早教入行論的時候,當初一字一句在講解的時候,我拿的是 寂天菩薩原本的入行論,不是任何其他師父解釋的書。我是用這個來解釋,就完全沒有錯誤;如果真的有錯誤,就是我的錯誤而已,不會是 寂天菩薩的錯。(笑)

 

我們今天講到第三品,要講的是菩薩戒,菩薩戒也是生起菩提心的方法。我們為什麼說,你一直都要受菩薩戒,一再的要受菩薩戒?雖然你受了菩薩戒以後,可能做得不好,也是沒關係,仍然要常常受菩薩戒,因為你受的時候會一直再次生起菩提心。至少你受菩薩戒的這個剎那,心續當中的菩薩戒百分之百沒有問題,這種累積下來的功德真的會很大,今天可能受持了幾分鐘的菩薩戒,有可能馬上就破了,也是沒關係,這種幾分鐘的功德累積下來,還是很大。

 

所以今天我們要講菩薩戒的規矩,一共有十八條,我今天先講這個。

 

(堪祖仁波切念誦祈請文)

 

今天如果有些中文不知道的部分,我可以請教慧珍。我覺得我們都是要學,你們看現在慧珍,已經會講藏文了。兩年之前,她還不會藏文,現在都會了,所以我覺得人都是要學,會與不會都是看你願不願意而已,你願意就是會,不願意就是不會。

 

慧珍:「不是兩年,是四年了。」(笑)

 

仁波切:「可是同樣都是四年,我什麼都沒有學,你四年藏文都學好了,還講得很好。」(笑)

 

所以今天我們不用擔心,如果我中文有不知道的,都可以問慧珍。

 

一般來說,傳比丘戒的時候,師父不會告訴我們比丘戒的規矩,直接就會傳比丘戒;但是受菩薩戒的時候,每個師父都會先說菩薩戒的規矩,然後要不要受你自己決定。雖然我們有這樣的慣例,可是對我來說,比丘戒一樣先講好,再傳授會比較好。比丘戒要到二十一歲才可以受,二十一歲之前不可以受比丘戒。為什麼要等到二十一歲呢?因為一般來說,二十一歲已經懂事了,已經會想清楚了。這個時候我覺得要先講清楚,先告訴他,他自己來決定,不要不告訴他。看起來很簡單,等到真正受完後才跟他說有二百五十幾個規矩要守。(笑)

 

我們在色拉寺的時候,三大寺裡面,戒律是一直到最後最後才讀,三大寺會先讀中觀、大般若經這些經論,戒律是到最後才讀。可是在我們西康塔修寺,我跟我們的住持格西 索南耶謝有商量過,我們塔修寺可不可以先讀戒律的部分,不要等到最後才讀。

 

在我們塔修寺,會花一兩年先讀最基本的攝類學、心類學、因明學,這三個會先讀完。因為這三個讀完後,我們看經典和論著會完全不一樣,你會知道如何讀,如何思考,如何問老師問題,這三個就是讀經典的方法。所以我和 索南耶謝商量,我的要求就是前面兩年這三個要先讀完,這個讀完之後馬上就要讀戒律的部分。

 

對我來說,一個寺院的戒律,跟這個國家的法律很像。如果每個人至少懂得法律,這個國家不論多落後,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;同樣的,即便這個寺院是最沒有學問的,但是只要裡面的出家人都懂戒律,寺院就會莊嚴。

 

所以我跟 索南耶謝說,其他的部分,我們都是跟著色拉寺,色拉寺大般若經讀幾年,我們也是讀幾年⋯,簡單的說,色拉寺怎麼做,我們跟著它做。因為色拉寺都是照以前印度那爛陀佛學院的學制來做,所以我的意思是,以前那爛陀佛學院的學制如何做,我們現在就如何做。只是我覺得研讀戒律的部分,就要改變一下時間點,色拉寺的戒律是到最後才讀,我們塔修寺在前面就要先讀。

 

我十幾、二十幾歲的時候,讀戒律沒有什麼困難,很容易就能夠明白。要做到戒律比較困難,但是理解戒律就不困難,聽師父講戒律也不困難。若是空性和菩提心要理解就比較困難,原因是什麼?因為菩提心跟人的苦有關係。因為我們都是年輕人,還不是這麼懂人的苦,所以當師父跟我們講自他相換、自他平等的時候,我們有些時候會覺得,是不是師父要叫我們當人家的傭人,是不是師父要我們以後慢慢就變成寺院裡打掃、洗廁所的掃地僧?(笑)小時候我們都會這樣誤會,所以不覺得這個法是好的。而講到空性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,完全都聽不懂。

 

可是講戒律的話我們都聽得懂,這個不可以就是不可以,為什麼不可以?沒有為什麼!就是佛陀講的而已。戒律裡面說不可以騙人,為什麼不能騙人?沒有為什麼!佛陀說的而已;不可以殺眾生、不可以殺螞蟻,為什麼不可以殺螞蟻,也沒有為什麼!就是佛陀說的而已。

 

所以戒裡面沒有為什麼,因為戒律都是規矩嘛!就像國家的法律規定一樣,為什麼?因為是法律!有些法律規定是沒有為什麼的,有時候不能做,就只是因為法律規定。所以有時候戒律跟國家的法律、文化、習俗都很像,沒有為什麼,就只是因為這個地方的習俗;沒有為什麼,就只是因為這個是國家的法律。我們佛教的戒律也是這個樣子,所以有些西方人不喜歡這些,因為他們都會問到底它的道理在哪裡?可是也不能不受,因為很像法律,戒律就是佛教的法律。

 

所以戒律沒有聽不懂的問題,而且對我來說也很好記,因為每個規矩都有一個故事,都是以前佛陀時代發生了一個問題,所以佛陀造了一個規矩;又發生了一個問題,佛陀又造了一個規矩;又發生了一個問題,又造了一個規矩⋯。一開始我們的戒律只有一個規矩,為什麼到後面變成這麼多規矩?因為有佛陀時代有六個出家人-六個男眾比丘,因為他們六個人,所以佛陀造了253條戒律。因為他們六個,可以說非常不乖,做了很多錯事。現在比丘尼的戒律比我們男眾多,因為她們有十個這樣的比丘尼,我們男眾只有六個,所以我們的戒律比女眾少很多。(笑)

 

所以讀戒律的時候很好記,因為每條戒律幾乎背後都有故事,有故事就會容易記得。我們塔修寺以後會先讀戒律的部分,戒律讀完後才會讀大般若經、中觀這些。

 

我覺得不管是哪一種戒律,規矩都要先講清楚,不管我們是受八關齋戒、受別解脫戒、受菩薩戒、受密宗戒,規矩都要先講清楚最好。菩薩戒受戒之前,我們也是要先把規矩講清楚。

 

上個禮拜我們講到菩薩戒的前行,前行有講到這個身體要供養,在第三品說的。在我們佛教裡,有些法裡面說這個身體要供養給三寶,有些法說這個身體要佈施給眾生,原因是什麼呢?眾生真的會來吃我們的身體嗎?不會!三寶真的會拿走我們的身體嗎?也不會!那為什麼還有這樣的法呢?希望藉此來消除“愛我自己的心”。

 

因為受菩薩戒成為了菩薩,菩薩都是要“愛他”,但是我們現在沒辦法愛眾生、我們現在沒辦法對眾生這麼慈悲、我們沒辦法這麼樣的關心眾生,所以我們都沒有辦法幫助眾生。

 

這其中的原因卡住在哪裡呢?都是卡在“愛我自己的心”,也就是“愛我執”,“愛我執”跟“我執”是不一樣的,“愛我執”就是“愛我自己的心”。

 

可是想要破除“愛我執”的時候,為什麼要供養這個身體,為什麼要佈施這個身體呢?因為上個禮拜有講過,我們說我們大家都有“愛我自己的心”,這個“愛我自己的心”愛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呢?我們所愛的並不是我們的這個“心”,所愛的都是我的這個“身體”。

 

平常我們都說我們都一直在執著,我們執著的是什麼?我們所執著的不是這個“心”。一般人對自己的心沒有什麼執著,沒有什麼捨不得,只有學佛法後我們才會知道這個“心”很重要,以前我們根本連“心”到底存不存在都不知道。我們所執著的都是這個身體而已,我們非常捨不得這個身體,我們做的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為了這個身體,不是為了這個心。

 

我們買房子也是為了這個身體,買衣服也是為了這個身體,吃飯也是為了這個身體,工作賺錢都是為了這個身體。從早到晚都是為了這個身體在忙,我們非常的執著這個身體,非常的捨不得這個身體,非常的愛著這個身體,所以才會沒辦法愛眾生。

 

所以當我們說到要幫助眾生,要利益他人的時候,要先放棄自己,放棄自己的什麼呢?放棄自己的這個身體!那我要怎麼樣放棄這個身體呢?不要這麼的貪愛,不要這麼的捨不得我的身體!有什麼方法?你要把這個身體送給別人,送給別人以後你就不會這麼的捨不得。

 

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桌上的這個鈴,我非常的捨不得它,因為它是我前世的東西,我去西藏時拿到的。如果我把這個鈴供養給法王以後,我還會捨不得它嗎?不會的,我供養以後,就不會再執著,就不會再捨不得它了。

 

比如說我們很愛這個車子,很捨不得,車子送給別人以後,你還會這麼捨不得嗎?不會的!你不再捨不得了,因為已經送給別人了。正因為我們認為這個是「我的」,所以我們都會非常的捨不得,變成「人家的」以後,我們就不再這麼的捨不得。

 

所以你將身體供養給佛,你一直不斷的供養、一直不斷的供養,你越來越會放棄這個身體,你對這個身體捨不得的心會越來越小,捨不得的心越小,你就越來越不會執著,因為你所執著的,就是這個身體。

 

在佛教裡面有兩種方法來對治執著,一個是你不需要離開執著的對境,你要想辦法,找對治法,找到對治法,你就不需要離開這個執著的對境;若是找不到對治法,那你就必須要保持距離。所以,當你對這個東西有所執著時,你真的要找對治法,不然就只有保持距離而已。對這個身體也是,當我一直把這個身體供養,一直送給人家,我對他的執著也就越來越小,就像朋友之間的感情越來越疏遠,我們漸漸不再這麼捨不得對方,對這身體也是一樣。

 

當我們對身體不再這麼捨不得,一邊我在練習愛眾生,一邊又在放棄這個身體,那我們好的東西就不會再留給自己的這個身體,我們給的對象當然就都是眾生了。這樣我們就會愛眾生,會幫助眾生,會關心眾生,可以說執著在眾生的身上,但是這種執著就沒關係,是好的。

 

前行的時候說身體要供養,原因是希望斷除愛我自己的心。所以我們去幫助人的時候,也是要低調,越低調越好。我們大乘為什麼說,你坐的位子要最矮的,不要把自己當成是很重要的人,要把別人當成比自己還要重要的人。有時候連坐個位子都會影響到我們,比如說排隊的時候先禮讓給人家,坐位子的時候讓人家坐前面,自己坐後面,這樣真的不一樣,愛我自己的心會越來越消除掉。

 

仁波切:「你們在笑什麼?」

弟子:「現在上課,前面的位子都沒有人敢坐。」(笑)

弟子:「下禮拜上課大家只敢坐在門口,不敢進來!」(大笑)

 

平常你們也可以自己受菩薩戒,可以先念皈依發心,之後念七支供養,然後上個禮拜我們說的,第三品的這兩個偈頌念三遍:

 

如其往昔諸如來,從於生起菩提心,

菩提薩埵諸學處,如其次第善安住。

 

如是為利有情故,願我亦發菩提心,

如其所學諸學處,亦如次第能修學。

 

唸三遍以後,心裡還要想:「我真的有得到了菩薩戒!」要有這樣的心。

 

戒律就是這樣,很特別,你覺得你有得到這個戒,就是真的有得到了;你覺得你沒有得到這個戒,就真的是沒有得到。原因是什麼呢?因為戒律就是一種答應,你答應了,就真的是答應了嘛;若你不答應,就是沒有答應!

 

所以你念完這兩個偈頌三遍後,心裡要想:「我有得到了菩薩戒,我已經受了菩薩戒!」這樣就真的是有得到了。

 

如果我們之前有受過菩薩戒,你念第一遍的時候也可以想:「我心續中有了菩薩戒!」念第二遍的時候想:「這個菩薩戒沒有退!」念第三遍的時想:「這個菩薩戒有進步!」也可以這樣想,沒有的話,可以像剛剛說的,念完三遍的時候想:「我已經有得到了菩薩戒!」

 

上次也講到,一般來說,受戒的時候我們會找師父!如果師父不方便,或者你不方便去找師父,你可以在佛堂,在佛像面前受菩薩戒;若是沒有佛堂,也沒關係,上次講的,人在山上什麼都沒有的話,你可以用觀想的。可以觀想前方虛空中有三寶,或者世尊 釋迦牟尼佛在你的前方,在佛陀面前先皈依。你先念皈依,然後念七支供養,念七支供養的時候你可以順便觀想入行論裡面說的,我把身體供養給佛陀,七支供養念完後,唸三遍剛剛說的兩個偈頌,然後心裡想:「我已經有得到了菩薩戒!」這樣也可以。

 

關於菩薩戒我們上次有說到,有分為願菩薩戒和行菩薩戒,願菩薩戒有四條規矩要守,行菩薩戒有十八條規矩要守。願菩薩戒的四條規矩,是規定四個不能犯的,又稱為「四黑法」,四個不能犯的黑法。是哪四個黑法呢?

 

 

 

第一條:欺誑親教等

第二條:於他無悔令生追悔

第三條:說正趣大乘諸有情的惡名等

第四條:於他人所現行諂誑,非增上心

 

(另外和四黑法相反的還有四白法)

第一條:於有情斷除明知而故說妄語

第二條:於有情不行諂誑正直而住

第三條:於菩薩起佛想宣揚功德

第四條:令所化受行大乘

 

四黑法的第一條:欺誑親教等 ,可以說是欺騙三寶。第二條:於他無悔令生追悔,可以說是欺騙眾生。第三條:說正趣大乘諸有情的惡名等,意思是批評菩薩。第四條:於他人所現行諂誑,非增上心;意思是不需要後悔的事情,你故意弄到人家後悔。

 

有時候會這樣,有人做了一件好事,可是旁邊的人可能是出於嫉妒或不喜歡⋯等等種種原因,在旁邊一直講反對的話,弄到做好事的人後悔了。比如說有人去印度佈施乞丐,回來台灣後對我說:「我在印度有做了很多佈施喔!」,我卻對他說:「那些印度乞丐都是騙人的,那邊根本沒有乞丐,都是一個詐騙集團在背後控制⋯。」我講了一大堆,慢慢的對方後悔了,對方心裡想:「我在印度是不是被騙了?早知道就不應該在印度作佈施。」這個是第四條,就是人家原本不應該後悔的好事情,我卻弄到人家後悔。

 

我們受了願菩薩戒,就不可以違犯這四條。比如說第一條不可以欺騙三寶,所以我不可以欺騙我的上師,也不可以騙出家師父,這一些都是三寶;第二條是不可以欺騙眾生,不可以欺騙一般人;第三條是我不可以批評佛菩薩;第四條,比如有弟子跟我說:「師父!我在那邊有幫忙蓋寺院,我在那邊當義工。」我:「那邊根本不用,不需要,那邊是怎樣怎樣。」一直講不好的,最後弄到這個弟子後悔了,以後不去幫忙當義工了。

 

如果那邊事實上是很不好,你內心真正認為那邊不好,那就可以。這個的意思是你不可以故意,明明你知道那邊是好的,明明你知道這些人是乞丐,很需要幫助,可是因為你不喜歡,故意弄這些做好事的人後悔,這樣子就是違犯願菩薩戒。

 

所以關於這四條黑法也有四個對治法,就是和它相反的四條白法。

 

第一條:於有情斷除明知而故說妄語

第二條:於有情不行諂誑正直而住

第三條:於菩薩起佛想宣揚功德

第四條:令所化受行大乘

 

第一條:於有情斷除明知而故說妄語和第二條:於有情不行諂誑正直而住,這兩條都很像,第一條就是不能欺騙三寶,不能欺騙師父,所以要講誠實的話;第二條是不能欺騙眾生,所以對眾生也要講誠實的話,真的話;第三條:你要讚嘆佛菩薩。

 

而關於第四條:令所化受行大乘,這個每個解釋的書都講得不太一樣。有的書是說要慢慢慢慢讓對方變成大乘;原本對方不是大乘的修行人,你要鼓勵他,慢慢讓他變成大乘的修行人。可是對我來說,應該要這樣解釋:因為我弄到對方雖然做了好事卻生起後悔心,所以和這個相反的,我應該要鼓勵他,讓他以做好事為榮,讓對方認為做好事是一件很榮耀、很棒的事。

 

簡單的說,我們受了願菩薩戒,人家做好事,我們要鼓勵他、讚嘆他,讓他肯定自己所做的善行。

 

以上四黑法和四白法是在講願菩薩戒的規矩。

 

接下來講行菩薩戒,行菩薩戒有十八條,又稱為菩薩戒十八根本墮。

 

菩薩戒十八根本墮

 

一、自贊毀他圖利敬

二、慳吝財法不惠施

三、拒他懺謝忿不忍

四、疑拒大乘菩薩藏

五、供三寶物回入己

六、背捨毀謗於正法

七、迫害僧侶使還俗

八、造作五種無間罪

九、持邪倒見毀因果

十、毀壞國邑聚落等

十一、宣深空理於淺智

十二、令人悔退無上道

十三、使人棄捨別解脫

十四、輕毀持守二乘者

十五、妄言虛誇證聖果

十六、受取盜自三寶物

十七、愛樂宣說相似法

十八、輕言捨棄菩提心

 

第一條:自贊毀他圖利敬,意思是為了錢財、權力等等自身的利益,你讚嘆自己,批評別人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們出家人為了功德主,讚嘆自己,批評其他師父。為了得到人家的尊重,為了錢,為了名聲⋯等等,讚嘆自己,批評他人。

 

第二條:慳吝財法不惠施,因為自己小氣吝嗇,所以你身上有錢,你還是不願意佈施。你是一個受了行菩薩戒的人,有人來跟你乞討,你卻因為小氣的關係,不願意給他錢,或者是你明明懂得佛法,人家來請教你,你因為慳吝、小氣,所以不願意教他。

 

第一條是因為貪心,所以我讚嘆自己,批評別人;第二條是明明對方需要,對方來跟你拜託,你因為小氣吝嗇,不管是佛法或錢財,我都不願意教人家,不願意給人家。

 

弟子:師父,請問第二條要違犯的話,一定要有人來拜託、有人開口跟你請求,然後你因為小氣所以不願意,這樣才會違犯嗎?

 

仁波切:我覺得,應該不用等對方開口。你有了,你也知道對方非常需要,你就應改給予,不用等對方開口。

 

在密宗的戒律裡面有說到,如果你知道有人非常想學佛法,但是你沒有教他佛法,這樣就破了密宗戒,不一定要對方有開口。因為有的人非常需要,但是非常內向,所以不敢開口,有時候越是品格高的人,反而越是不敢講;為了別人他可能敢講,為了自己他可能就不敢講。所以當你看到這些人有需要的時候,你就應該要給予;若是你假裝不知道,這樣就違犯了菩薩戒。

 

所以我覺得菩薩戒真的不是這麼容易。

 

對我來說,我是比較喜歡人家開口。人家沒有開口,如果是需要錢的部分,我就比較敢給,但是要講佛法我就不敢了,因為我不知道對方到底喜歡還是不喜歡,怕弄到對方很尷尬,覺得很無聊,因為我不知道對方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要聽。這就好像一個政治人物一進門就開始講政治一樣,一個做生意的一進來就講生意;一個宗教的人一進來就講宗教,也不管人家喜不喜歡聽,這樣我都不太敢,我是喜歡人家開口問我。

 

最好是對方問我問題,我會比較知道對方需要的是什麼,我應該要講什麼。有時候人家請我開始開示佛法,我也不知道從哪裡開示起,如果有問我問題的話,我大概就會知道他要聽哪一部分的。

 

錢的部分人家沒有開口,我比較敢給,特別在印度的時候,有的人躺在路邊不會動,看得出來是乞丐,他也不會開口,你要主動給他。

 

所以我認為第二條:慳吝財法不惠施,不一定對方要開口。總之,你不能假裝不知道,如果你沒有就算了,如果你有,你也知道對方非常的需要,你多多少少要給予。如果因為小氣吝嗇,假裝不知道而不願意給予,那就會違犯了第二條菩薩戒,就好像五戒裡面犯了偷盜一樣。

 

我們的五戒裡面有殺、盜、淫、妄(欺騙)這四個,菩薩戒裡面也有這四個。剛剛第一條:自贊毀他圖利敬,就好像是欺騙一樣,第二條:慳吝財法不惠施,就好像偷盜一樣;第三條:拒他懺謝忿不忍,人家跟你道歉,你因為生氣而不原諒,就好像殺一樣,也是違犯菩薩戒。

 

所以就菩薩戒和別解脫戒的戒條來說,別解脫戒比較多條,像比丘戒就有253條,菩薩戒只有十八條,但是和別解脫戒比起來,菩薩戒更加難守,不一定你要真的殺人,人家跟你道歉你不願意原諒,就違犯菩薩戒了,因為你是生氣。

 

或許為了對方好,你沒有馬上原諒,可能還不至於會違犯菩薩戒,可是是因為你生氣,人家一直跟你道歉,你還是不肯原諒,就跟別解脫戒犯了殺生一樣,你也是違犯菩薩戒。

 

第四條:疑拒大乘菩薩藏,意思是叫人家放棄大乘佛法。可能你在旁邊對他講了一堆有的沒有的,最後讓人家放棄大乘佛法,這樣你就違犯菩薩戒了,這個就好像五戒裡面的欺騙一樣。

 

第五條:供三寶物回入己,意思是搶三寶的東西。第六條:背捨毀謗於正法,意思是放棄佛法,放棄佛法也會違犯菩薩戒。

 

第七條:迫害僧侶使還俗,意思是迫害出家人,奪取袈裟,逼出家人還俗。第七條平常我們不會犯,只有在類似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才會碰到這種問題。原本他是一個出家人,你故意弄他還俗,讓他變成在家,就違犯了第七條。

 

還有一個狀況,在不丹有這種問題,我不知道在台灣有沒有?在不丹,有些人的家裡兄弟姊妹都沒有小孩,家裡為了要延續血脈,叫原本出家的家人還俗,要他結婚生小孩來延續血脈⋯。如果你有受菩薩戒,卻故意要出家人還俗,就會違犯菩薩戒。

 

第八條:造作五種無間罪,意思是造作了五種無間地獄的罪業,也是犯菩薩戒。五種無間地獄的罪業就是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破和合僧、出佛身血。

 

仁波切:「出佛身血的意思你們大家明白嗎?」

 

弟子:「傷害佛陀,讓佛陀流血。」

 

仁波切:「不一定要讓佛陀流血才是出佛身血,因為我們誰都沒辦法殺得了佛陀,但是準備要殺佛陀,想要殺佛陀,就是出佛身血。」

 

弟子:「仁波切,請問什麼是破和合僧?」

 

仁波切:「就是原來是一個寺院,但是你在裡面一直說出家人的是非,挑撥離間,弄得出家人都不和合,寺院裡面原本是一個僧團,因為不和合,分裂成兩個團體,就是破和合僧。」

 

「就好像原本是一個家庭,爸爸和媽媽不合,家裡變成爸爸一邊,媽媽一邊,這樣的話家庭就會不好。在寺院來說,一個寺院的出家人分裂成兩個團體,寺院會很容易不見。」

 

「對佛教來說,這是很重的業,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,原本是一個團體分裂成兩個,很多寺院都是因為這樣不見的。」

 

第九條:持邪倒見毀因果,意思是用錯誤顛倒的見解,來否定佛教的見解。舉一個例子,有的人會說根本沒有下一輩子、根本沒有前世、根本沒有業果、根本沒有三寶、根本沒有解脫、根本沒有成佛⋯。他也會講他的道理,因為他也是有他的見解,但是是錯誤的見解,裡面有很多錯誤的道理;用這些錯誤的道理來否定佛教的見解。

 

有一次我在紐約的時候,有一個宗教的師父說:「以前佛陀的法對現代根本沒有用!」原因是什麼?他說:「佛法是2500多年前講的,以前的人的想法和現代人的想法不一樣,所以佛法對以前的人有用,對現代的人沒有用。」這個聽起來好像是有道理的。他又說:「每個東西都有一個時間,就好像有效期限一樣,佛法已經過了他的有效期限,所以在現代沒有用。」

 

這個是這個師父這樣子說的,聽起來有道理,但事實上是錯誤的。佛法在現代還是有用!原因是什麼呢?上次我跟你們說的,以前的煩惱和現代的煩惱沒有差別。我爺爺的嫉妒跟我心續中的嫉妒都是一樣的,都是嫉妒而已;媽媽的貪心跟我的貪心也沒有什麼差別,都是貪心而已;爸爸的嗔心跟我的嗔心也一樣沒有什麼差別。

 

以前的人和現代人外在的生活不一樣而已,內心的煩惱都一樣,煩惱上來說、貪嗔痴、嫉妒⋯等等這些,好幾萬年前的人和現代人都是一樣的。

 

就好的方面來說,以前的慈悲,以前的愛,和現在都是一樣的;不好的方面來說,以前的嗔心,和現在的嗔心都是一樣,沒有改變。

 

所以佛法還是有用,證明是什麼?用這個佛法消除了很多人的煩惱。別人的煩惱和我的煩惱一模一樣,所以我們當然可以用一模一樣的方法。你的病和我的病是一模一樣的,你吃這個藥可以好,我也可以吃這個藥好起來,因為我們兩個的病是一樣的;我們的煩惱一樣,我們兩個當然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。

 

若是不同的病,可能就要找不一樣的藥;不一樣的煩惱,可能就要找不同的方法。同樣的煩惱,用同樣的方法就可以了,所以佛法還是有用。

 

我們說的「外道」,有些外道會有很多這一種見解,顛倒的見解,聽起來很有道理。比如說印度的奧修,我第一次看他的書的時後,覺得他的學問很高,可是見解真的是有錯誤。

 

奧修的書裡面的第一章說什麼?他說我們的心不可以打開,他反對心打開。他說心不可以開,心打開就像門打開,門打開誰會進來?壞人會進來!好人都不會進來。

 

你門開著會安全嗎?不安全,小偷都會進來,你的心打開,好的觀念會進來嗎?絕對不會,壞的觀念都會進來。所以奧修說心不能打開,他說佛教一直跟人們說心要打開是錯誤的。

 

可是我想,聽起來你說的很有道理,可是你根本不知道佛教裡面說的心要打開是什麼意思!我們佛教裡面說的心要打開,並沒有說就像門隨便打開,隨便誰要進來就進來;隨便什麼好的壞的、正確的錯誤的、胡思亂想的觀念我們都接受,佛教教的不是這樣。

 

佛教裡面說的心要打開是教你心要開闊,心胸不要狹隘。心胸開闊這個是不論佛教或外道,甚至是沒有宗教的人,大家都認為是對的。你心胸要開闊,你心胸不開闊,怎麼可能修忍辱;你心胸不開闊,怎麼可能會幫助眾生,關心眾生?

 

如果你的心不夠開闊,動不動人家一句話就生氣,怎麼修得起忍辱?如果你心不夠開闊,怎麼可能會願意幫助眾生?

 

一個人為了自己的事情都壓力大到睡不著,為了自己的家庭都壓力大到睡不著,為了一百個眾生怎麼可能睡得著?為了一切眾生就更不用說了。心要夠寬闊,夠廣大,才能幫得起眾生,心夠寬闊廣大,才修得起忍辱。就像大海一樣,不論什麼東西丟進去,大海都不會滿出來,還可以承載萬物。

 

如果只是嘴巴講講,實際上心裡沒有想要幫助眾生的念頭,當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壓力。可是如果是真心要幫助眾生,真心要關懷眾生,內心一定多多少少都會有壓力,因為要承擔責任,這個時候如果你的心夠寬闊、廣大,也就不會感到有這麼大的壓力,可以承擔起責任。

 

所以很多有這樣顛倒錯誤的見解,受了菩薩戒的人要小心這個,你不能用錯誤的道理,生起錯誤的見解,這樣不只是犯菩薩戒,你的菩薩戒更會直接就破掉。

 

第十條:毀壞國邑聚落等,意思是破壞人家的國家、城市、村落⋯等等。這個我們一般人不會有這個問題,但是如果是國王、總統、首領⋯等等這些有權力的人,如果他受了菩薩戒,就要特別注意,他們有可能會去破壞。比如說戰爭、打仗、衝突就會破壞人家的國家、城市、村落⋯等。

 

所以如果是這些有權力的人,受了菩薩戒就要特別小心,我們一般人不會有這個問題,因為我們根本沒有破壞這些的能力,所以不用擔心。

 

弟子:「如果是當軍人呢?因為軍人都要服從國家的命令,萬一派你去轟炸,可能一顆炸彈,一個村莊或城市就不見了。」

 

仁波切:「如果沒有打仗的話應該還好,但是打仗的時候就很難講了,如果你的工作是軍人,又遇到戰爭可能就會有這個問題,因為你都要聽國家的命令,國家叫你打就要打,殺就要殺,遇到這樣的狀況,軍人的工作和你所受的戒律就會有衝突。」「對我來說,我最喜歡的是醫院裡面的工作或者是當老師,因為這些跟我平常學的佛法很配合。可是當軍人的話,對我個人來說很困難,受了菩薩戒,跟軍人的工作很難配合。」「如果真的非常聰明,智慧很高,可能還是有辦法讓兩者沒有衝突,可是對我來說,我不知道要如何處理,對我來說兩者是有所衝突的。所以當有些將軍,他們來學佛法的時候,我覺得真的是不容易。」

 

我們村裡面有一個將軍,他的地位在不丹是排名第三的,可是他很像一個出家人一樣,我的家鄉村裡的寺院是他蓋的,去年我和他見過兩次面,他看起來都不太擔心家裡的事,只擔心村裡、山上寺院的事,他每天都在忙寺院的事。

 

這個將軍每天都是早上兩點就起床,他說若是沒有兩點起來,他的早課就作不完,因為他有很多的經要念。所以每當我看到這個將軍的時候,我都會不好意思,因為我是這個村的仁波切,可是我對我自己村裡的寺院都沒有什麼貢獻,我只有供養寺院兩個鼓而已,還有一個佛像的貼金,其他我什麼都沒有做過,這個寺院都是這個將軍來做的。

 

他是一個將軍,可是對佛法卻非常有興趣,而且非常精進,每天固定都要做早晚課。他還很擔心現在不丹有了基督教,有一天佛法會不見,他真的擔心太多了(笑)。

 

所以我都在想,這個將軍為什麼不出家呢,如果他出家的話應該很早就是一個法王了吧(笑)。

 

對我來說這些都很難做到,會矛盾,因為我學的法和這個工作有衝突。可能智慧很高的人就有辦法處理得圓滿吧。

 

但有些時候軍人就是你的工作,你也不得不做,你內心非常不想,但還是得做,所以我才說會矛盾衝突。當軍人對佛法很有興趣的時候,我會非常的好奇,哇!這中間是有什麼樣的因緣呢?

 

第十一條:宣深空理於淺智,意思是對一個什麼法都沒有學過,什麼法都沒有接觸過的人,馬上就跟他講空性,這個也會違犯菩薩戒。

 

有的人可以說是已經訓練過了,他接觸佛法很久,熏習佛法很久了,也讀過很多的佛經,念過很多書,你跟他講空性,是沒有什麼問題的。可是對一個什麼都沒有接觸過,什麼都沒有學過的人,你馬上跟他講空性,可能就會出問題。

 

為什麼不能馬上就跟人家講空性呢?會有什麼樣的問題?這個很多師父,很多書解釋都不一樣。我個人的看法是我認為會有兩個問題,第一個是有的人會在空性上面執著。有的人他不是真的懂空性,他不是真的了解空性,可是他卻在空性上面執著了,這個是很麻煩的事。

 

因為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消除他的執著,所以才跟他講空性,可是他反而在這個空性上面執著了,變成沒有任何其他方法來消除他的執著,這會變得非常麻煩,這個是第一個。

 

第二個是有的人認為空性就是一切都是空,所以根本沒有業力,根本沒有因果,這樣的問題就非常嚴重了。

 

所以我們說,如果他學得不夠多,不能跟他講空性。

 

這一次我去菩提迦耶碰到一個先生,一開始我們兩個一點點吵架⋯。這個先生是越南人,晚上他在正覺大塔旁邊睡覺,身上蓋了一個 釋迦牟尼佛的唐卡,我跟這個先生講英文:「先生請不要蓋這個睡覺!」他:「我會冷。」我給他一個我作禮拜用的瑜珈墊:「你蓋這個比較好。」他:「你真的不慈悲!」我:「我不慈悲又怎麼會給你這個瑜珈墊?」他:「一切法都是空,為什麼不能蓋這個?」我:「一切法都是空的話,為什麼你要來菩提迦耶?待在越南就好了,為什麼要特地過來?」他:「你真的很麻煩耶!因為我是佛陀的兒子。」我:「不管你是佛陀的兒子還是爸爸,都要有基本的尊重、禮貌,這個根本不是棉被。」我把他蓋的唐卡拿起來。後來我繞塔一圈回來,他真的生氣,把我的瑜珈墊丟在一邊,不蓋了,我看他閉著眼睛,看起來還是很冷,我在旁邊睡覺,他也假裝在睡覺,真的很可愛的一個人(笑)。隔天早上我起來,他已經把瑜珈墊折好,放在我旁邊。

 

過了兩三天,我去餐廳吃早餐時碰到他,他對我笑,我問他:「你在做什麼?」他:「我在吃早餐。」我:「你早餐放在哪裡?都是空的!」他:「啊!不要說這個了啦。」(笑)

 

所以有的人會這樣,他們會說一切都是空的,隨便愛怎麼樣都可以,什麼都無所謂。我們怕有的人會這樣誤解空性,也有的人會執著在空性上面,所以說若是這個人學得不夠,不能直接跟他講空性。你直接跟他講空性,若是他沒有碰到這些問題就還好,但是萬一他執著了或者誤解了,這樣你就違犯了菩薩戒。你教他空性,而且講得也正確,但是他本身所學不夠,還不適合聽,就會造成他理解錯誤,這樣反而變成你違犯了菩薩戒。

 

第十二條:令人悔退無上道。意思是原來這個人想要修大乘的法,你跟他說不要啦!這個要修很久,這個根本做不到啦,還是先自己度好就好,還是要走小乘啦⋯。對他這樣講講講,慢慢的他的大乘心退了,這樣的話如果你有受菩薩戒,你就違犯了。明明你知道他有因緣,他對大乘非常有興趣,但是因為你一直跟他講,後來他都退大乘心,走到小乘去了,這樣你也是犯菩薩戒。

 

第十三條:使人棄捨別解脫,意思是讓人家放棄別解脫戒。有的人會說別解脫戒不需要,有慈悲心就好了!這個別解脫戒是小乘才需要,對小乘才重要;對大乘來說根本就不重要也不需要。大乘的人只要有慈悲心,有菩提心就好。這個你不能這樣講,你如果這樣講,讓他放棄別解脫戒,或者讓他破別解脫戒,這樣你也違犯了菩薩戒。

 

去年在不丹有人問我一個問題:「到底是慈悲重要還是戒律重要?」我跟他說:「這個很難回答,就像這個人是好好守法律比較好,還是他很慈悲比較好?如果一個人非常的慈悲,但是他做的事情全部都是違法的事,你怎麼評價他?對我來說,如果他真的是非常慈悲的人,根本就不會做違反法律的事情。」所以我覺得不可能一個人非常的慈悲,但是卻不遵守佛陀的戒律。不能說我的師父非常的慈悲,修得非常的好,戒律對他來說都無所謂;也不能說,我們只要修慈悲心、菩提心就好,戒律是麻煩,大乘不需要遵守別解脫戒。

 

很多人都會說小乘是修持戒律為主,我們大乘是修慈悲和智慧為主。很多人都這樣說,可是事實上不是這樣子。戒律就是佛教的法律,不管南傳、藏傳、漢傳、小乘、大乘、密宗,都是一樣要遵守的,所以你不能跟他講要他放棄別解脫戒的事情。

 

十四、輕毀持守二乘者,意思是不能批評、毀謗小乘的人。因為我們是學大乘的,所以我們有可能會輕視、看不起小乘,甚至有可能會去批評小乘、毀謗小乘。我們不可以這樣子,若是這樣作的話就是違犯菩薩戒;不只是菩薩戒,連密宗戒都有規定不可以批評小乘,密宗戒裡面甚至還規定不可以批評外道。

 

你可以講實話,他做得對的你可以說他對,他做得不對的你可以說他不對,真正你心底的真心話是可以講出來的。但是若你因為他是外道就生起分別心而討厭他、排斥他、歧視他、輕視他,就批評他、毀謗他,這樣是違犯密宗戒,也是違犯菩薩戒,所以若有受密宗戒或菩薩戒我們就不可以批評、毀謗小乘。

 

弟子:那以前有些佛教的論師跟小乘辯論,也跟外道辯論,這個怎麼說?

 

仁波切:「這個是在辯經,不是批評,辯經就像討論一樣,好像一種意見交流,你的看法是什麼,我的看法是什麼,透過辯經可以了解雙方真正的看法。辯經絕對不是在吵架。以前我們在尼泊爾的寺院的時候,有一個仁波切來,他說寺院裡面不要辯經,因為人天天都會吵架。我心裡想仁波切可能沒有讀過辯經,辯經不是在吵架,有受過辯經訓練的人更不容易吵架。」

 

辯經越久的人越不容易吵架,因為他已經習慣人家反對他的看法,你們看 老堪蘇仁波切(堪蘇老師父),不論你多麼反對他,師父都不會不高興的。師父就是一直摸他自己的嘴巴(堪蘇老師父的一個習慣動作)。有些時候我們一直問,堪蘇仁波切也是不願意回答。

 

有時候我們跟師父一直辯,可能師父快要輸了⋯。以前我們在色拉寺的時候,班上有一個同學叫無著,他的名字跟古印度的無著菩薩一樣,他的學問非常好,上課的時候 堪蘇老師父跟他一直辯,有時候師父快要輸了,快輸的時候,師父故意不再回答他的問題,師父:「怎麼說都最後我贏了我贏了,我不想跟你辯不想跟你辯⋯!」無著這時都會回頭問我們:「哪裡贏?根本師父都已經這樣子了⋯。」我們:「師父講的沒有錯啊!你輸了,你的問題都越來越弱。」我們故意這樣激他,他都很不舒服(大笑)。

 

若是真的一直辯下去,師父可能真的會輸掉,因為無著的問題都越辯越深,而師父的回答都越來越淺,師父自己也知道啊!師父知道以後都會說:「怎麼說都是我贏了,我不想跟你辯⋯。」師父很可愛,故意賴皮!這時候無著都會轉頭,要所有的同學幫他評評理,沒想到沒有同學願意幫他,大家都說:「師父真的贏了,你輸了,你的問題都越來越弱,只有你自己不知道而已。」我們故意跟無著講反話。(大笑)

 

可是事實上我們的這個同學學問是真的很好,我們同班同學裡面有很多學問非常好的,他是其中一個。我們做晚課的時候,他就坐在我前面,每次我都覺得,古印度的無著菩薩我沒有機會見到,現在西藏的無著我見到了。他的學問真的非常的好,我打從心底佩服他,可是因為是同學嘛!嘴巴上從來沒有讚嘆過他一次,都是故意講反話來刺激他。(大笑)

 

他自己也很會講這種反話,有一次法王 達賴喇嘛的法會開示,老堪蘇仁波切就坐在法王旁邊,法王講笑話,大家都笑,只有堪蘇老師父不笑;法王講到感動處,大家都感動到哭,法王自己也哭,只有堪蘇老師父不哭。我和無著也在現場,我跟無著:「你看,我們的師父修行多麼的高,像山一樣,如如不動,大家笑,師父都不笑;大家哭,師父都不哭,任何人事物都沒有辦法讓他的心動一下。」無著跟我說:「你根本就不了解,師父年紀大耳朵有問題,根本什麼都聽不到⋯。」(大笑)他也很會講這種反話。

 

他也是老堪蘇仁波切的弟子,學問是真的非常好。

 

所以辯經絕對不是在批評,辯經不會吵架打架。我和你在辯經,交鋒越來越激烈,外面的人看我們兩個好像在吵架一樣,其實我們兩個是越辯越近,感情越來越好。有多少的佛法、多少的學問,我會從你的回答裡面學到;有多少佛法、多少學問,你會從我問的問題裡面得到。辯到最後我的心裡面都會覺得,我的佛法是不是都是從你身上學的?好像和你辯經的人已經變成了你的老師一樣。

 

在寺院裡面我們跟老師學習到的不多,都是從同學身上學到的,都是在互相辯經的時候學到的。老堪蘇仁波切是色拉寺最好的老師,我們一個月跟他學到多少?一個月才兩堂課,就是兩個小時而已。也不是都能夠坐在堪蘇仁波切面前聽,一有堪蘇仁波切的課,教室早就擠得滿滿,連學長都會過來上我們的課,有時候我們都只能站在窗戶外面聽。

 

所以老堪蘇仁波切第一次來台灣的時候,他開示入中論,他的面前只有12個台灣人在聽,也跟在寺院一樣,講得很詳細,我心裡都想:「哇!台灣人是真的很有福報耶。」

 

我們在師父的身邊已經十幾年了,可是一個月才兩堂課而已,有時候站著聽,有時候在窗戶外面聽。可是在台灣,為了12個人,師父還要請一個翻譯,還講得跟寺院一樣詳細。所以我都覺得,人真的要有福報,無論如何都還是要有福報,有福報的話什麼都有,什麼都不會缺,連佛法都不會缺。對一個沒有福報的人來說,什麼都缺,要什麼沒有什麼。

 

我們以前在色拉寺,有時候,比如說禮拜二是他的課,那一天剛好有人要供養老師父吃飯,老師父要前去應供,課就必須暫停,我們大家都沒有上課,有時候一整個月都沒有上到他的課。我們都是和同學一直辯一直辯,所以我們跟同學學到的更多,都是靠辯經。只要一想到自己學到的佛法,永遠沒辦法忘記這些同學,有時候頂禮三寶的時候,觀想的皈依境都是這些同學,所以你心裡面覺得他們跟菩薩一樣尊貴,為什麼呢?因為你的佛法都是跟他們學的。所以辯經真的不是在批評、吵架。

 

弟子:還有一個問題,佛陀在大乘經典裡面似乎有講過焦芽敗種這個詞,聽起來似乎是在批評小乘的阿羅漢。

 

慧珍:焦芽敗種是指阿羅漢煩惱不生,並不是在批評。

 

仁波切:「我們這邊講的批評,意思是我內心討厭他、排斥他,所以故意講他的不好。佛陀在講大乘經典的時候,有時候會說到阿羅漢有這樣的問題,有那樣的問題,所以我們還要再修這個,還要再修那個,才不會跟阿羅漢有同樣的問題。這都不是因為佛陀討厭阿羅漢,排斥阿羅漢才這樣講的。」

 

當我們討厭別人,排斥別人的時候,都會開始自己亂想,然後開始亂講,最後講的都不是實際的情形,這個就叫批評(毀謗)。佛陀講的都是實際的情況,所以不會是批評(毀謗)。比如說佛陀會說阿羅漢的煩惱雖然已經斷掉了,但是煩惱的習氣還沒有斷,所以會有這些問題,會有那些問題⋯,我們還要再努力發菩提心,修大乘,直到成佛,才不會有這些問題。這個是實際的情況,不是佛陀在批評(毀謗)小乘。

 

慧珍:「但剛剛他說的“焦芽敗種”真正的意思應該不是在批評。」

 

仁波切:「焦芽敗種是什麼意思?中文名相我不懂,慧珍你來翻譯一下。」

 

(慧珍翻譯)

 

仁波切:「這個就不是批評,這個是在讚嘆,並不是批評。」

 

弟子:「那我可能誤解了這個名相的意思了。」


編按:事實上“焦芽敗種”一詞並未出現在佛陀所說的任何一部經典中。僅有“敗種”一詞,出自《維摩詰所說經》,但是並沒有任何批評小乘阿羅漢的意思,是本身也是阿羅漢的 大迦葉尊者的自謙詞。

 

“焦芽敗種”一詞出處與來源已不可考,然而此名相已轉變成一種貶抑詞。在漢傳佛教中可以發現以“焦芽敗種”來批評、貶抑小乘阿羅漢為自了漢的狀況。甚至有人認為此名相是出自佛經,是佛陀在呵斥阿羅漢,然而,這完全是後代的訛傳與誤用的結果。此名相並不是出自佛陀口中,更非佛陀的意思,已受菩薩戒的行者要特別注意小心,切莫因為訛傳與誤用,而犯了「輕毀持守二乘者」的菩薩戒。

 

在藏傳佛教中並沒有此一類名相,僅有證悟阿羅漢後,煩惱的種子已經徹底斷除,所以生生世世不再出現煩惱;而凡夫與外道從未斷除煩惱種子,表面上雖然看不出來,但是一遇到因緣,煩惱就會如苗芽般生起。所以仁波切以為此一名相在說明阿羅漢的證悟的情形,才會認為此一名相是在讚嘆阿羅漢。


第十五條:妄言虛誇證聖果,這個也是欺騙,意思是根本我沒有神通,我說我有神通;根本我不懂這個法,我說我懂;根本我沒有見到這個佛菩薩,我說我見到這個佛菩薩;根本我沒有這個傳承,我說我有這個傳承,這樣是違犯了菩薩戒。

 

第十六條:受取盜自三寶物。這個我們一般人也不會犯這種問題。古代的國王、官員、有權力的人,利用強徵稅賦來一直不斷拿三寶的財產,不一定直接用搶的。如果這些國王、官員、有權力的人,有受菩薩戒,但是利用強徵稅賦的方式來拿寺院的財產,就會違犯菩薩戒。

 

弟子:之前台灣有吵過寺院要課稅的問題。

 

仁波切:「如果是國家規定的法律要課稅,那就依照國家的規定繳稅,這個大家都一樣,不會有問題。可是我剛剛說的是一些有權力的人,比如說國王等等,他們想要得到寺院的財產也好,東西也好,以繳稅或各種其他名義,故意要寺院繳出財產或東西出來,寺院最後也不得不給⋯。比如說有些國王,知道寺院裡面有他想要的東西,故意叫寺院幫他辦長壽法會,要寺院送他自己想要的東西。或者故意在寺院裡面辦婚禮,要寺院祝福他,並送他想要的東西⋯等等,用很多的名義來拿寺院的東西。

 

以前寺院有很多古老的、珍貴的東西流傳下來,最後要找的時候,東西已經不在寺院,原來都在國王的皇宮裡。國王用這種方法來寺院,外面看不出來,名義上不是搶奪寺院的東西,但實際上就是搶奪,只是比較好看的搶奪而已(笑),如果這個國王有受菩薩戒的話,就會犯菩薩戒。

 

第十七條:愛樂宣說相似法,意思是造一些不好的規矩,以國家來說,訂一些不好的法律、惡法,特別是訂一些對修行不好,對佛法不好,會增長人們煩惱的規矩。

 

有些寺院裡面也會有這種問題。我們現在都一直說要現代化,所以寺院的很多規矩都要改,但是寺院大部分的規矩都是佛陀造的。有些人不知道當初佛陀造這些規矩的道理在哪裡,所以他們認為為了要度現代的人,要和現代接軌,所以原本寺院的規矩要更改。有些寺院的規矩改了,結果對修行越來越不好,對煩惱越來越好。沒有幫助到修行,反而增長了修行人的煩惱。

 

所以如果你有受菩薩戒,不要隨便去更改寺院的規矩、去造寺院新的規矩,因為要制定戒律也好、規矩也好,都不是那麼容易。就像國家訂法律一樣,要考慮到很多,要想很久。如果只因為認為要和現代接軌,要現代化,隨隨便便就改掉寺院原本的規矩,結果影響到佛法,影響到僧眾的修行,這樣如果有受菩薩戒,就會犯菩薩戒。

 

第十八條:輕言捨棄菩提心。放棄菩提心,你的菩薩戒就更不用說了,不只犯菩薩戒,你的菩薩戒更會直接破掉。

 

以上總共是菩薩戒的十八條規矩(菩薩戒十八根本墮)。

 

另外,關於犯菩薩戒與破菩薩戒,如果我違犯了這十八條規矩,我的菩薩戒馬上就破了嗎?不一定,不一定馬上破掉,只有其中的兩條規矩一違犯馬上就會破菩薩戒,其他十六條則不一定。

 

十八條菩薩戒裡面的兩條規矩,只要一違犯,馬上就會破你的菩薩戒,第一個就是第十八條:輕言捨棄菩提心。放棄菩提心,你的菩薩戒馬上跟著破掉了,不用等幾個剎那,只要一放棄菩提心,菩薩戒立刻跟著破。另一個是第九條:持邪倒見毀因果,因為顛倒見就是:根本沒有因果、根本沒有三寶、根本沒有法的功德⋯,這一些直接否定掉佛教的觀念,如果你這樣想的話,不用等一個剎那,你的菩薩戒馬上就破掉了。

 

菩薩戒的其他的十六條規矩,我碰到這十六個問題馬上就破了我的菩薩戒嗎?也不會的,還要滿足四個條件,我們說具足“四纏”,要具足四纏才會破你的菩薩戒。

 

四纏:

一、於罪有犯更欲造

二、深愛樂

三、無慚愧心

四、不見為罪謂功德

 

第一個:於罪有犯更欲造,意思是做了之後還想要再做。第二個:深愛樂,意思是很開心的做。第三個:無慚愧心,意思是一點點不好意思,一點慚愧心都沒有。第四個:不見為罪謂功德,意思是我完全不考慮它的過患,他的業。違犯了菩薩戒又滿足這四個條件就叫做“具足四纏”,就會破你的菩薩戒。

 

比如說,我很開心的來騙師父,也一點點不好意思都沒有,也不斷的騙,也我完全不考慮騙師父的過患,這樣的話你騙師父的時候,你的菩薩戒就跟著破了。

 

若是我是不得不騙,所以才騙了他,騙了以後也沒有這麼開心,心裡面也有一點點不好意思,我也知道這個的過患,這樣的話,雖然你騙,但你的菩薩戒還不會馬上就破了,可以說你的菩薩戒有虧損,但是還沒有破。

 

完全不用“具足四纏”,內心一生起這樣的想法就破菩薩戒的就是剛剛說的兩條;第九條:持邪倒見毀因果和第十八條:輕言捨棄菩提心。如果你認為根本就沒有因果,一旦生起這樣的想法,你的菩薩戒就破了;如果你認為,不可能為了一切眾生來成佛,這個根本做不到,這樣你的菩薩戒一樣馬上就破了。

 

比如說,我很開心的來騙眾生,也不斷的騙眾生,也沒有不好意思,可是我多多少少知道這個過患,這樣的話我的菩薩戒也不會馬上破掉,但是會虧損。

 

然而,不管你的菩薩戒破了,或者是已經有虧損,你第一個一定要做懺悔,要用懺悔來消除不論是破戒或者是虧損的業。懺悔完後還要再重受菩薩戒來彌補。

 

懺悔會消掉你破戒或虧損的業,業雖然消除掉了、清淨了,但是並不會彌補你的菩薩戒,所以你還要重新再受一次菩薩戒。

 

所以受了菩薩戒之後,不論是破了或者有虧損,就先懺悔,之後再重受;又破了或虧損,再懺悔,再重受⋯,一直這樣子。

 

弟子:「那請問該如何懺悔?」

 

仁波切:「這個之前上課說過了,依照入菩薩行論的第二品懺悔品所教的方法來懺悔就可以了。」

 

今天已經比較晚了,先上課到這裡,謝謝大家。

 


 

【入菩薩行論】要義 (第四堂結束)

堪祖仁波切 2012/03/09 講於 南投中心

學會網www.bodhi2240425.org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bodhi22404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